第12部分(第1/4 页)
且这高阿那肱还附加了其它理由,说是这蜀人都知道你王省长为国除奸,必然会拥护且出力,这是恭维话,但下台省长愿意听,因为他搞地方治理,还是有一套的。
那么中策呢?当然有其一,必有其二,首长愿意听的话,那就继续讲。
中策就是出兵梁州和汉中(二者相邻),占了此处要害之处,就可以取天下。
事实证明,新省长也是在汉中下马的,要是早一步的话,梁某人这新官是当不成的。
这些都太锋芒毕露。
可起兵干什么?
答:是为国除奸臣。
但起了兵就坐在原地等,等奸臣自杀,那是不可能的。
答:但可以等形势朝有利于为国除奸方向发展,再动手不迟。
这个回答是是起义军总司令王谦给出的,也是隆州军区司令高阿那肱的下策。
不谋而合,虽为下策,也可谓平常人之所见,其实也是略同的。
新省长接到任命后,即走马上任,但走了很远的路。
行至汉川(今陕西省汉中市)下榻时,就听说再往前走,就会遇见下台省长王谦的兵,他们已经反了。
不过,从现在的情况来说,这个王谦看来好对付,他本来应该先占据这里的,然而梁元帅到没有象那曹孟德一样,大笑一声,再骂一句孔明村夫,惹出个莽撞人张飞来。
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因为这位前任,看起来志大才疏。
梁柱国也就梁元帅,应该是从甘肃省西北部的武威京地区,即凉州赶来,经此重地,南下四川。他在此之前,任西北重镇凉州总管。
汉中是南下进入四川的门户。
………【第二节 谋攻(1)】………
王谦要反,却没有先派兵占领此地,梁元帅因此可以先睡上一觉,等命令来了再说。
命令应该是在下达后,快马加鞭地送到的。
这个命令是让梁睿为行军元帅,率领从利(治兴安,今四川广元)、凤(治今甘肃凤县)、文(治今甘肃文县)、秦(治今甘肃天水)、成(治今甘肃成县西)等州,集结而来的步、骑20万,进讨王谦。
等齐这些人马赶到,是要花些时间的,而此时下省长王谦,已于8月7日,出动巴蜀军队10余万人,攻占始州(治今四川剑阁),要挡新任益州总管梁睿的路,拒新官于四川大门之外。
当然,此时在下台省长王谦的辖区内,已全面点燃内战烟火。
由其所管辖有益(今四川省成都市)、潼(今四川省三台县)十八州起兵,嘉(今四川省乐山市)、渝(今重庆)等十州宣布拥护。且王谦到是没有派兵先占汉川,而是先占了始州(今四川省今剑阁县)。
这始州守剑门关险,为进出四川的最后关隘,却比高阿那肱所建议的进军至散关的上策,以及兵至汉中的中策,后退了两步,实为全面的退守之势。剑门关也确实是险,完全达到所谓据险观变的下策标准。
其实,对司马消难和王谦,将此二人称之为马后炮将军,一点也不过分。
因为杨坚早在6月10日,就开始调集北周在关中的军队,任命韦孝宽为行军元帅,宣布讨伐尉迟迥的。
而尉迟迥起兵,则是在得知杨坚已任命韦孝宽为新相州总管,并已在前来就任途中,即在5月28日以后。
司马消难和王谦这二位同志,应当是在尉名将起兵前,就已收到攻守同盟书的,但一直是在考虑之中,其中虑的成分居多。司马消难于差不多一个月后的7月24日亮出起义大旗,而王谦同志则是在磨蹭了两个月后的8月7日,加入同盟会的。
有事前预谋,却是谋而不合,步调查不一致,革命队伍如何能胜利?
这二位本来是打算先取观望之势,不料这杨坚的眼光可以穿越上千里路,并不放过他们,是接任的新官到了,火烧屁股,才不得不由坐观,改为出动。
当然,一千多年前,有关时间的计算,我们还是要把路途上的消耗,算在内的,但这应当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对等的。
因此,杨坚在这场较量中,还是因为能够多看出两步棋手,而占有先手。
由于这几位要想“清君侧”的同志,步调的不一致,让他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先干掉四股反动势力中的一股,也就是正确运用了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消灭了敌人,从而保存了自己。
杨坚要先打的,无疑是尉迟迥这股中坚力量,以此而可以达到瓦解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