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页)
廷,以慰圣心之类的话。
倒是和他同来的肃顺(他是端华的弟弟)在临分别的时候拉住了崇实的手——满人多礼:“白水兄大魁天下实是可喜可贺,想来必是写作俱佳,如有神助;众论所归,绝无半点侥幸之作。”
“多谢大人谬赞,总是皇上破格捡拔,学生万不敢邀天之功。”
“非也,非也!”肃顺摇摇头:“我在内廷也曾听人说过,白水兄的文章立意甚新,又入了皇上法眼,故而捡拔为第一,……”他还想再说几句,端华却已经起身向众人告辞,也便点点头:“白水兄还要给老师请安,我就不多作叨扰了,等有时间,我们在做盘桓。”
走到门口,他又转回头来:“寿阳相国理学大家,为人方正,你去的时候不要穿得太华丽。”
“是,是是!多承关照。”
拜会老师之时,到门先送贽敬与红包,升堂以大礼参拜,祈隽藻身为内阁中堂,少不得谆谆劝勉,接下来便是金殿传胪唱名,跨马游街,供天下人瞻仰,然后是赐宴,赏赍(音机)新科状元六品顶戴,计有:水晶金顶凉帽一顶,镶蟒石青色朝衣一件,玳瑁银带一条,荷包,牙筒,刀子,马皮靴一双,当时更易,率诸进士行三跪九叩大礼,榜眼探花以下皆折钞五两。
赏赍之后,新科状元着朝衣朝冠,恭奉谢恩表率诸进士入朝谢恩。关于谢恩表,有一个规定:因为新状元‘草茅新进’,故而都要请前科状元代为缮草:‘所以尊前辈以其知体式也。’谢恩表置于匣内,用黄绫包裹,用锁金龙袱之,由内阁官员代为收进。
再之后是释褐礼,就是脱掉平民服装,换上官服(褐者,古时贫寒人衣着之谓),释褐礼毕,进士们到彝伦堂拜见国子监祭酒及司业。受礼毕要请三鼎甲上堂,每人酌酒一杯,另外各插金花一支,称为簪花,以为祝贺,最后用鼓乐送新进士出。
最后还有一项动作就是刻碑留名,之后归寓放假数日,便要开始新的生活——入翰林院读书和任职了。
四月二十一日殿试,到全部礼制完成,已经是端午前后了。
看书投票,不能忘掉!!
第24节 万里跋涉(1)
四月二十七日,皇帝驾临乾清宫,引见丁末科新进进士,这都是经过三年馆阁学习,已到散馆之期的士员。除了新科状元张之万授职修撰之外,这一科最最为人熟知的人物就是后世鼎鼎大名的李鸿章了。他的科名甚是靠前,是二甲第十五名,入选庶吉士,散馆后授为编修(上面两个都是官名,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一类的官职)。
51个人在御阶下跪着,皇上探头看了看,想从中找出李鸿章,最后还是放弃了,安坐如仪的端起**喝了一口:“你们都是经历十年苦读,一朝得中而为天下读书人表率。今日引见之后,或授以修撰、编修、检讨。或以部属使用,或代天守牧一方,安抚黎庶,不论授职如何,俱都是朝廷之人,当心为公用,胸怀天下。万不可苟苟于一己之私。”
“皇上圣训在耳,臣等自当勉力报效朝廷,报效皇上。”
这样的说话都是官面文章,皇帝也不会更说很多,当下点头:“退朝!”
回到养心殿,在西暖阁四位执事太监的帮持下换上便服,皇帝一摆手:“传许乃钊。”
自从曾国藩奉旨出京,许乃钊,蔡念慈,冯培元就成了常伴帝侧的近臣,宠臣。奉召前来,见礼以毕,皇帝示意他站起来:“曾涤生出京有多久了?”
“回皇上话。曾大人是三月十四日出京的。算来也已经一月有奇了。”
“让一个读书人,到湘桂交界之地去督视用兵剿匪事宜,朕细细想来,总觉得欠妥。”皇帝微微低着头,似乎深以为憾的样子。
“曾大人从来都是身在庙堂,心怀天下。这一次奉旨出京,正是可以一展宏图伟业之机,便是他自己,也深以此行为幸事。皇上也不必忧怀了。”许乃钊解劝道:“况且,曾大人乃是湖南人,对于当地环境,气候比之北方人更加的熟悉,更不会因为湘桂之地……”
“话当然是这样说。”皇帝没有让他说下去,管自悠然一叹:“希望能够快一点得到前方的回报吧?”
************
曾国藩这一次出京是以礼部侍郎,钦差大臣督剿湘桂黔三省流匪事宜的身份,当然,这是表面上的称谓,按照皇帝给他的密旨,这一次他出发到广西南宁,最主要的一份差事就是负责金田村抓捕洪秀全等一干拜上帝会反贼事宜!
广西距离京城万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