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部分(第3/3 页)
�“拨乱反正”的政治背景。1978年摧枯拉朽的思想解放春潮,荡涤了长期禁锢人们头脑的陈腐教条,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使长期支撑上山下乡运动的“左”的理论不堪一击。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广大知青才能公开地否定这场运动,才能理直气壮地提出返城要求。
3�日趋宽松的政治环境。###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发扬###,解放思想,彻底结束那种动辄乱扣帽子、乱打棍子,以致弄得人人自危的反常局面,并说“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强调###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此后,###气氛得以伸张。1978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重要社论专门谈到发扬###与安定团结的关系问题,批评有些干部一看见有人贴大字报,给领导提了意见,或者看到有些大字报,问题提得不太妥当,就说成是妨碍安定团结。安定团结,不是不要###,只有发扬###,才能造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才能安定团结。在###中央负责人的指示下,新闻媒介一再强调做好接待上访人员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接待者不要计较上访者说的一些过头话,体谅他们“冤未伸、愤难平”的苦衷,决不能把他们拒之门外《人民日报》,1979年1月27日评论员文章。。 txt小说上传分享
最后的风采(5)
“###”结束后,到各级党政机关上访,要求落实政策、###冤案的人多如过江之鲫。开始时,由于“左”的思想继续束缚着不少干部的头脑,以致许多上访者经历了种种挫折和磨难。有的干部对上访者动不动就认为“无理取闹”;有的部门习惯了把解决问题的责任推来推去。结果,许多干部、群众不得不长途跋涉,甚至风餐露宿,到首都北京上访《人民日报》,1979年4月29日。。上访者有增无减已经超出正常的范围。这种现象引起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后,被逐步扭转。当时,北京的全国妇联、国务院知青办、农林办、农垦总局不断有知青上访、请愿。各地知青还广泛利用了大字报、###等宪法允许的公民权利。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使广大知青第一次有了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并且争取这种意愿尽快实现的可能。这也就是知青大字报中用朴素语言来表达的:广大下乡青年向何处去,是我们青年的命运问题,我们应当掌握这个命运。邓副总理让群众讲话,让群众讲心里话,这个民权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党给我们的未署名大字报《下乡青年向何处去》,载黑龙江省委知青办《情况反映》第2期,1979年2月9日。。
4�各级政府对知青要求的理解和大量艰苦工作。在返城风中,虽然也发生过一些纠葛、风波,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广大知青的迫切要求,与国家能够满足这种要求的实际能力之间,存在着明显差距。但在“彻底否定###”这一基本点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领导与广大知青是有共识的。这正是矛盾屡屡得以化解的关键所在。前者充分认识到广大知青也是“###”的受害者,体谅他们的困难,理解他们迫切要求返城的心情。因此,并未计较一些闹事知青的过激言行甚至越轨行动,而是反复进行说服教育。197
9年2月19日###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安定团结的通知》说:群众要求迅速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的心情,是党和或府所理解的,而党和政府限于经济力量不能同时迅速彻底解决一切问题,只能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解决这些问题的苦衷,也是广大群众所理解的。像这样苦口婆心的说服工作,在当时做了很多。如果在“###”中,这是不可想象的。当然,也有一些地方的领导,用高高在上、麻木不仁的官僚主义态度对待知青的疾苦,以致激化了矛盾。但从总体来看,各级政府在返城风的推动下大大加快了解决知青问题的步伐,为此克服的各种困难,付出的艰辛努力,自不待言。
知青“返城风”无疑引起了一些地方社会秩序的动荡,给某些地区和单位的工农业生产,造成程度不同的损失。但作为一场有着合理目标的、自发的群众活动,它的作用远不是可以用“消极的”、“破坏性的”这样一些判断所能概括的。它的积极作用在于,不仅导致了上山下乡运动的提前收场,为广大知青特别是老知青重塑人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如果再拖下去的话,后果不堪想像),而且借助对城市就业形成的巨大压力,为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创造了一个历史性机会。F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