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选官(第1/2 页)
王振行到乾清宫东暖阁时。
朱祁镇正在批阅司礼监秉笔太监金英,递上来的通政司呈上的奏折。
通政司每日都会把各官员呈上的折子,分门别类整理,再誊写一遍留作副本归档。
以便内廷若是故意压下折子不报时,方便查阅。
原本则会根据所上报事情轻重缓急,粘上不同颜色的贴黄,用以区分。
再行转呈司礼监。
当今陛下初登极位时,尚且年幼。
司礼监慢慢窃取权柄,皇帝的批朱之权,便转移到了司礼监太监手中。
由此导致内阁和诸衙门,处处被司礼监掣肘。
即便如今,正统皇帝即将成年,已经开始亲自处理政务,自行批阅奏疏。
但哪些折子会让皇帝看见,哪些又不会让他看见;又有哪些让他看见的早一些,哪些又会晚上数天甚至数月。
一切还在司礼监掌握之中。
即便是偶有一些内阁票拟后的奏疏,刚好送到朱祁镇陛下面前,陛下能很快瞧见。
但依着朱祁镇的性子,他还是会‘请来’王先生,问询王先生的意见后,才会用朱笔亲自写下御批。
……
王振到了门外,弯腰躬身等候。
暖阁内伺候的范弘,连忙提醒朱祁镇:“陛下,王公在门外求见。”
朱祁镇放下朱笔,伸了伸有些酸痛的脖子。这才朝门外躬身垂立的王振,开口说道:
“王先生,不是和你说了么,以后见我,无需遵循这些繁文缛节,自己进来就是。”
白天的事,尽管孙太后已经给了王振一颗定心丸,但他心里依然还觉得有些没底。
此时见朱祁镇待他一如往常,一颗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
朱祁镇指了指距离自己不远的绣墩,示意王振坐下。
王振要禀报孙太后召见的事,哪里有心情坐。
刚想开口说,朱祁镇却率先开口,将他的话截了胡:
“王先生,你看看这道奏疏,内阁平日里保荐四品及以下官员,向来都只写一个名字呈上来,这次倒是奇怪,竟然写了两个名字。”
王振猛然想起,午间,他趁着陛下去见太皇太后的当口,回了趟司礼监。在值房内,和金英关于内阁递呈,保举新任大理寺左少卿之职的奏疏,二人有过一番对话。
当时,金英将奏本递给他。
王振看着奏本上的名字,念了出来,还问道:“山东提学佥事薛瑄?此人是谁,怎么没听说过?”
金英笑着说道:“这薛瑄,算起来还是王公的老乡呢!”
王振心中略一思量,想起之前。他曾经抱怨自己乡人,净是些无堪大用之人。
此事过去才不足一月,内阁就保举了一名山西籍官员,补大理寺左少卿的缺。
若说其中没有猫腻,王振决然不信。
他看着金英,眼中露出一抹得色:“这肯定是内阁杨士奇的手笔,你信不信?”
金英心中腹诽:杨溥告假,归籍扫墓。其他两位阁臣,唯二杨马首是瞻。这个当口,可不是西杨先生的手笔么?
只是这些话,他却不敢当面说,只能附和道:
“王公心思剔透玲珑,说的自然不会错。不过,此人既是王公乡人,大理寺左少卿的位子,合该是他的。”
王振却摇了摇头,随手拿起桌上的笔,蘸了蘸墨。随手在奏本上又添了一个名字——刘年。
金英脸色倏然一变,但很快又恢复如常。
“刘年?“
金英觉得这个名字听着有些耳熟,似乎就在最近几日,听过几次。
只是他一时想不起来。
王振放下笔,对着墨迹连吹几口气。
“东城巡御史刘年,我倒觉得他更合适一些。”
提起东城巡御史这个名头,金英一下子想起来了。
近日以来,宫里那些随侍小太监,都在传此人笑话。
他不知道王振为何添上刘年的名字,只当是这刘年入了王振的眼。
他有心提醒王振,但转念一想,这「尿尿御史」的笑话,就是从喜宁口中,最先传出来的,王公不会不知道。
于是就将已经到了口边的话,又重新咽了回去。
……
王振从朱祁镇手中接过奏本。
朱祁镇问:“王先生可知道此二人?”
王振点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