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1/4 页)
的精神。
第二个核时代(8)
第二,批评者们认为,国家是否谋求制造核武器是一种天性;换句话说,那些遵守《不扩散条约》,不谋求发展核武器的国家,本来也就是不会发展核武器的。那些谋求发展核武器的国家显而易见是不会受到《不扩散条约》威慑的——因此条约起不到什么作用。这种说法有意忽略了国家发展核武器的诸多原因。很多无核国家拒绝核武器是因为不扩散机制给它们提供了担保,只要别人不发展核武器,它们也不需要这样做。对安全的认知是最重要的。对地区和全球安全的担忧、新威胁产生和合作的失败会驱使国家谋求自助性的解决方案。但是,这里最关键的一点是,条约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国家是否要发展核武器,并不是先天注定的。
即使裁军不足,这也不是导致伊朗或朝鲜核扩散的原因,美国的行为——不履行安全保障承诺、推行政权更迭政策,以及发出有可能使用核武器的威胁,所有这些可能都是造成那些国家寻求核武器的
原因。
如果没有不扩散机制,世界会是怎样?没有多边激励机制、规则和规范,也许双边或联盟安全保障会更受重视。对于这些保障机制的力度提出质疑是有道理的。没有多边体系提供的集体保障,单边战略就有可能更受重视,包括防止扩散的预防性战争。这种情形会推动核扩散,因为它强化了一个信念,即只有拥有核武器才能保障国家安全。而且,没有对供应的管制,国家就更容易获得必要的技术。
处理难题
有些人可能会偏激地说,机制存亡的试金石就是它如何处理像伊朗和朝鲜这样的违约“难题”。尽管每一个个案可能都有它的独特之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难题中吸取一些经验教训,获得一些启发,这对于未来加强机制建设是有益的。两个案例都可以被看作是不扩散机制失灵的例子,但是也可以被更准确地描述为布什政府不扩散政策的失灵。朝鲜和伊朗都证明了我们的核心论点,那就是,美国政策,以及从某种程度上看,地区大国的政策,是决定国际机制是否能够有效运转的最关键因素。
朝鲜于1985年加入《不扩散条约》,但是直到1992年才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缔结《保障监督协定》。国际原子能机构发现朝鲜在申报中有一些前后不一致的地方,它掌握的证据大多是通过取样和分析,以及美国情报机构提供的卫星显像获得的。证据表明,朝鲜分离的钚多于其申报数量,这些钚可能足以造出1—2件核武器。作为回应,朝鲜发出照会,表明要在1993年退出《不扩散条约》,但是经过外交斡旋,朝鲜在退出决定生效的前一天暂停了退出计划。
美国和朝鲜经过密集的双边谈判于1994年达成了《框架协议》(Agreed Framework),朝鲜承诺将其核设施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控之下,并努力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目标。后来,美国认识到将《框架协议》仅仅看作是一个不扩散协议是不够的,美国看法的转变带来了重大突破。14朝鲜处在极权、多疑的政府领导之下,长期脱离全球社会及其变革,它想要的框架是要解决自身广泛的安全问题的框架,包括对美关系正常化在内。《框架协议》呼吁双方“走向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全面正常化”,并包括了增加美国和朝鲜之间的外交联系、贸易和投资等措施。作为《框架协议》一部分,日本、韩国和欧盟承诺为朝鲜提供一个轻水反应堆,以满足其能源需求。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个核时代(9)
从1993年美国和朝鲜启动谈判开始,到2000年谈判结束,两国共进行了22次谈判,涉及恐怖主义、导弹、食品和扩大核查等广泛的议题,签署了16份不同的协议。在2000年克林顿政府执政的最后日子里,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对朝鲜进行了访问,当时朝鲜承诺,作为朝美关系正常化的一部分,将通过谈判结束导弹试验。
美国和朝鲜都断断续续地执行了包括《框架协议》在内的上述各种协议。在美国,协议执行的行动被国内政治妖魔化了,有人坚持认为,对朝鲜的任何让步都无异于绥靖。不过,只要克林顿政府保持高层参与,朝鲜的扩散问题就在控制之中。
美国和朝鲜的谈判在布什政府执政的2002年破裂。2001年,一个由美国各政府机构组成的代表团获得授权到平壤访问,并为朝鲜提供一份“大合同”,将最终的无核化与外交关系正常化挂钩。但是,由于情报显示朝鲜正在开展《框架协议》之外的铀浓缩项目,所以这趟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