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藏在心头,在无望与痛苦中挣扎,在心灵深处呼唤梦中情人。为了不辜负待己如父的亚历山大,李隐忍着撕心裂肺的痛苦,浪迹天涯,在欧亚大陆度过十年,并且创建了伊朗有史以来第一个油田——孔雀油田。伊丽莎白在此期间却经历了痴呆爱女安娜被人诱奸,怀孕生产,忠心耿耿的中国女仆玉为安娜报仇,被殖民地当局绞死的种种人生磨难,而她与亚历山大的关系也日渐疏远,几近路人。由于“天启公司”无人接班,年事渐高的亚历山大终于找回李,委以重任,主管全局。历经欧亚大陆风雨沧桑、商海政坛风云变幻的李和饱受磨难、心如死灰、年近四十的伊丽莎白,都以为十六年前的爱情之火早已熄灭,可以各行其是,以礼相待,然而,流逝的岁月把爱的真金磨得更亮,压抑了十六年的心灵呼唤终于在埋葬安娜那个雷电交加的夜晚,伴着血泪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划破乌云翻滚的万里苍穹,向整个世界宣示了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对义父亚历山大的背叛折磨着一向胸襟坦荡、光明磊落的李,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向亚历山大坦白了自己的不忠。亚历山大虽然有种种思想的局限与性格的弱点,但他毕竟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面对这道无法解决的难题,回顾命运多舛而又光辉灿烂的一生,盘点五十七年的功过是非、荣辱得失,为了深爱的茹贝、李和伊丽莎白,为了金罗斯家族的荣誉,他以大无畏的精神做出石破天惊之举—— 一手制造了一场爆炸“事故”,葬身于他发迹的一号坑道,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铺平一条幸福之路。风雨过后,山川依旧,只有金罗斯广场矗立起一座栩栩如生的大理石雕像,那是亚历山大,他的灵魂和精神时时刻刻陪伴着爱他、他也爱的人们。
译者前言(2)
美国《出版人周刊》撰文指出:“自从《荆棘鸟》出版,将近三十年过去了。这期间,考琳·麦卡洛没有停留在这一类型——家世小说和爱情传奇——作品的创作上,而是撰写了《罗马主人》系列小说。现在,她又回到《荆棘鸟》的领域,创作了《呼唤》,而这本书肯定会使众多‘鸟迷’十分满意。”在这部书里,考琳·麦卡洛无情地鞭笞了一百多年前愚昧、落后以及宗教教条编织而成的人性之恶,热情地讴歌了被践踏的文明、被蹂躏的人性所迸发的光彩。人类历史正是在这种光彩的照耀下不断前进,人性之美正是在这种前进中不断升华,亚历山大、李也正是在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英勇顽强、坚韧不拔,把自己锤炼成时代英雄。作者这种站在历史的高度塑造人物的气魄使得这部书的主题更加深刻,使得它的问世更具价值。《呼唤》一如考琳·麦卡洛以往的创作,以人物刻画细腻、叙述生动感人见长。有评论家认为《呼唤》是考琳·麦卡洛“自其畅销世界的小说《荆棘鸟》出版以来、叙述的魅力无人与之匹敌的力作。书中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麦卡洛将你带进那个无比艰难的岁月,感染你,鼓舞你,使你快乐,并且有所期待”。《书评》指出:“这是一个发生在色彩瑰丽的时代和地方的充满色彩的人物充满色彩的故事。”这些评价准确地勾勒出《呼唤》一书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作为本书译者,我要特别指出的则是:考琳·麦卡洛在《呼唤》中表现出的她对中国人民的美好感情。近年来,由于多元文化成为澳大利亚社会发展的主流,澳大利亚文学中的华人(包括清朝末年到澳大利亚淘金的华人)形象,并不鲜见,但是像考琳·麦卡洛这样对被白人种族主义者踩到脚底的澳大利亚华人全方位的赞美与歌颂绝无仅有。麦卡洛不仅由衷地赞美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善良、正直,而且作为医学家,她对中医、中药、中餐,也推崇备至。在她的笔下,所有中国人从心灵到外表都非常美丽。除了孙楚和李,她还精心刻画了聪明勇敢、忠心耿耿的女仆玉。作者满怀同情和赞美描绘了这位被殖民者判处绞刑的中国姑娘:
从金罗斯赶来听宣判的只有亚历山大。玉坦然微笑,深棕色的大眼睛里没有丝毫恐惧,更没有后悔。玉表现出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之感。
……玉穿着黑裤子、黑褂子,被带了出去。她长发盘起,在头顶挽了一个髻。从天而降的雨水似乎一点儿也没有打搅她。她看起来那么安详,稳稳当当地走着。没有牧师到场。玉拒绝这种精神上的抚慰。她坚持说,她没有洗礼,不是基督教徒。
……“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被判绞刑的人这样勇敢。”狱吏对站在身边的亚历山大说。“这差事太可怕了。”
这一段描述集中表现了作者对在澳华人的同情,无情地批判了澳大利亚殖民主义者由来已久的“白澳政策”,痛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