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部分(第1/4 页)
楚汉相争时,楚人季布,行侠仗义,在楚很有名气。有个名叫曹邱的人,常借重权获取钱财,季布很看不起他。曹邱拜访季布,季布不理他。曹邱便说:“楚人常言‘得黄金百两,不如季布一诺’。你在梁、楚一带名声如此之大,这都是我替你到处宣扬的结果啊!而你为何却要拒绝我呢?”季布听了,非常高兴,便把他当作上宾来招待。临走时,季布还送了一份厚礼。后来曹邱继续替季布宣场,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
古今中外的知名企业家,无不强调信誉第一,忠诚为上。把“信”作为立身之本。只要答应过的事情,就要“言必信,行必果”,所谓“季布一诺”,就是因为他普遍赢得了人们的信任,这为他施展各种谋略奠定了基础。
“以诚取信”,首先要取得广大购买者的信任。在买方市场形势下,一个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要争取广大购买者,同公众保持良好的关系,赢得他们的信赖。这就必须做到诚实守信。
台湾声宝董事长陈茂榜,他的创业成功,凭的不是充足的金钱,而是靠两个字———“诚”与“信”。
在他24岁时,他以100元开了家电器行,由于资金不足,他只好以50元为一单位,分别分给两家电器中盘商做保证金,然后向他们提货来卖。
由于陈茂榜做人诚实,做生意时特别讲究信誉,因此,这两家中盘商都很信任陈茂榜,所以50元的保证金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其实陈茂榜向他们所提的货高达500元,即保证金的十倍,由此可见,“诚”与“信”有时比之金钱更有价值。
做生意第一要诀就是诚实,只有真诚待人,才能做成大生意。弄虚作假,只能是一锤子买卖,终究是要弄巧成拙、惨遭失败的。在当今,作为一个企业家,更应以诚信为本,那种开空头支票、许愿轻诺,最终只能失去信任。
一代名臣刘伯温就曾犯过一次不知而妄言的错误。一年,天大旱。太祖朱元璋找曾经为他卜过卦的刘伯温询问该怎么办,刘伯温对此事并无把握,但还是匆忙奏上一本:“士卒物故者,其妻悉处别营,总共有数万人,阴气郁结。工匠死,尸骨暴露,吴将吏降者皆编军户,足干和气。”太祖看完奏表,马上着手革除这些弊端。但过了数日,旱情依旧,天公依旧没有下雨。太祖就非常生气,认为刘伯温欺骗了他,甚至对他占卜观象的能力也产生了怀疑,尽管以前曾屡有灵验。
刘伯温一时逞强,在朱元璋那里为自己的形象抹了一把黑。由此可见,以诚取信靠的是长期言而有信的好名声,而毁坏它只是轻而一举的事,人们能够不警惕吗?
信誉是获利之源
古时候,有信誉作为战争武器取得胜利的方法。著名军事家刘伯温曾说:战争是诈术之一,但作为战争的统帅却不能以诈术来统领军队。所以孟子说:“在军事战争中采用诈术不可损害自己的信誉。”刘伯温对商人的不讲信誉更为厌恶,他借《郁离子》之口说:“有人说商人是重财而轻信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才知道真有这样的人。”孟子也说:对于商人重利轻信的固有习性和做法不能不谨慎小心。
战国时期,商鞅实行变法。为了取信于民,他先做了件立信的事。一天,他指着南门的一根三丈长的木杆说,谁能把它搬到北门,赏给十金。很多人不信,认为这根木头连小孩儿都扛得动,哪用得了十金?商鞅又说:有能扛去者,赏五十金。这时有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果然赏给此人五十金。这时老百姓才相信了,说:“商鞅是一个守信用的人。”这时他再推行变法,秦人皆信,变法很快推开了。由此可见,“言必信,行必果”是立信的关键。
纵观现代商业市场,信誉之战已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取信于民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凡是应承的,都要做到”。这是作为当代商人所必须做到的。
1968年,日本商人藤田田曾接受了美国油料公司订制餐具300万个刀与叉的合同。交货日期为9月1日,在芝加哥交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8月1日从横滨出货。
藤田田组织了几家工厂生产这批刀叉,由于他们一再误工,预计到8月27日只能空运交货。
藤田田就租用泛美航空公司的波音707货运机空运,交了三万美元(合日元1000万元)空运费,货物及时运到。虽然损失极大,但赢得了客户的信任,维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保证了信誉。
像藤田田这样的著名企业家,将信誉看成是企业的惟一生命,似乎理所当然,然而,像未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