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页)
说什么了,就那么些个字,韦泽觉得21世纪的小孩子,两天就记住了。
而另外还出现了一个问题,有些比较急令的战士倒是能记住这些字,却始终没办法将文字与现实联系起来。遇到了这个问题,韦泽总算是恍然大悟。
在21世纪,绝大部分中国家长在孩子两岁之前,就开始教孩子数数。不少孩子三岁时候就能从一数到一百,在反复练习中更是有了数字与文字的概念。这些概念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在学校,在家里,在生活中被反复训练,反复应用,逐渐成了他们完全习惯的工具。
韦泽手下这二百多号兄弟,从十几岁到三十多岁的都有。这当中的大部分人,是第一次真正把文字与数学引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并且强行让他们建立起思维与文字和数字的联系,第一次建立起用数字与文字来整理自己思想的概念。
这等于是生生在他们已经形成的世界中,强行插入一个全新的体系出来。若是小孩子自幼这么学习,他们在感受到痛苦之前,就习惯了。对现在的太平军战士来说,他们就只能深深的感受到这个过程的痛苦。
联想到印度到了21世纪,还有大票文盲的事情。一个人只要能会写自己的名字,就算是摆脱了文盲行列。韦泽完全明白了以前没有形成概念的事情,一个不分男女老幼都接受过教育,能够掌握文化知识的工业国真的是无比伟大!
第18章 成军(五)
2月25日,上次离开的三个卒的兄弟再次返回了。这次三名卒长上来就嘘寒问暖,对韦泽亲近了很多。同来的还有一名南王的侍卫,带来了南王的旨意。南王冯云山在旨意中对韦泽此次功劳大加赞赏,提升韦泽为旅帅。令韦泽带领本部人马以及三个卒的兄弟,将剩余的物资搬运回永安城。
无论是张应宸还是韦昌荣,对这个命令都颇为讶异。原本他们以为这三个前来协助的卒会并入韦泽的麾下。然而韦泽行若无事的接了命令。两天中,韦泽虽然没有催促部下卖全力,却也不是不卖力。此时距离永安城的距离也只有一天的路程。部队经过调整,体力恢复了不少。大家大吃一番之后,把一万三千多斤的物资每人分了,部队开始继续前进。
抽了个机会,张应宸跑到韦泽这里,他颇为不解的问道:“旅帅!南王为何如此安排?”
韦泽笑道:“应宸,你觉得这些兄弟可否算是精锐?”
“的确是精锐!”张应宸答道。能够三天往返这么远的距离,的确能称得上是精锐。
“南王关心这批缴获,又怕路上有闪失,自然是派遣精锐前来迎接。这些兄弟定然是其他队伍中的主心骨,怎么可能给了咱们?”韦泽其实接旨时就想明白了其中的关节。
张应宸愣了片刻也明白了韦泽的意思,却很有些不能释怀,“旅帅,那回到永安城会给咱们些什么人马?”
韦泽拍了拍张应宸的肩头,“应宸,那是南王的事情,咱们就不要操心了。咱们现在好好的运东西。这不还没回永安的么!”
打发走了张应宸,韦泽倒是没有什么不满。他的目标是晋升旅帅,上次派兄弟部队护送紧要的盐巴、火药、铅子回到永安,韦泽也是很担心的。眼下那件事已经完成,自己晋升的目的也已经达到。韦泽暂时已经心满意足。不能将精锐纳入部下固然可惜,不过韦泽也只是有点感觉可惜而已。但是给那些兄弟分了些功劳,等于是无形中扩大了不少人脉。晋升旅帅,就意味着韦泽能够加入级别相当高的会议,那时候多一个朋友就多条路。不管张应宸与韦昌荣怎么想,韦泽觉得这反倒是件更好的事情。
到了26日早上,部队刚准备动身,就下雨了。张应宸等人立刻建议部队停下来找地方避雨。
韦泽却完全不赞成,“若是雨不停,连着下几天怎么办?”
这个问题登时就问住了众人,韦泽接着说道:“再说下雨对咱们也未必是什么坏事。若是不下雨,清军定然在城外布阵。这一下雨,清军就不出营了。大伙觉得咱们背了这么多东西,还能再打得好仗么?”
此话一出,众人都无法反驳。韦泽也不想讨论,谁都不想冒雨赶路,然而只是和老天爷作斗争,可是远比打仗死伤更少。发一声命令“跟我走!”韦泽带上斗笠率先走进了小雨中。
雨天山路更加难行,要时刻小心脚下。带上斗笠之后也没有好多少,背负的东西吸了水愈发沉重起来。荒山野岭可通行的地方自然没有可以避雨的地方,虽然广西比北方暖和不少,然而二月的雨水依旧冰凉。体温被不断的吸走,韦泽与部下们每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