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第3/4 页)
赶忙出城,装出欣喜万分之态,和百官民众一起迎接“母亲”。这绝对是举国大事,场面空前人山人海。礼乐仪仗齐备,盛大隆重。全城的军队都派了出来,负责警戒和维持秩序。杨康见了韦贤妃,连忙请安。两人相互说了些礼节上必需的话。由于双方皆身份尊贵,需要维系皇家体统,有些感情丰富,不适合这种场面,只适合私下交流的话,都没有说。细心的杨康发现此人有问题,耳根处的肤色和旁边的肤色略有不同。再进一步察看,竟是戴了人皮面具。杨康乃此道高手,自然不会看错。杨康心里暗暗后怕,想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金人竟会送个假太后来,到底藏有什么歹毒的阴谋。只有等进宫之后,找机会制住她,再审个明白。
杨康当然不能在这么多人前点破,只好把戏演下去。看到“父亲”赵佶与“嫡母”郑皇后的棺柩,假意用内功刺激泪穴,流下不少泪水。他还在“发妻”邢氏棺木前追封她为懿节皇后。但是最后,他对着那具署名“柔福帝姬”的棺木却发了傻。
他之所以发呆,是因为已经有一个“柔福帝姬”活着回到了临安。现在这里又有一具棺木,实在无法解释啊。想到既然“韦贤妃”有问题,这棺木怕也是一个陷阱。很可能是借“棺”杀人,害死活着的“柔福帝姬”。是怕被她发现,所谓的“韦贤妃”才是个冒牌的?
旁边的大臣百姓们也都看到了“柔福帝姬”的棺木。杨康也没更好的办法,这个“妹妹”也许保不住了。大家都知道“真”的公主已经“死”了,那么“活”着的这个,肯定是“假”的。按常理,大家宁愿相信“太后”是真的,“公主”是假的。而且这种正式大场合出现的“太后”,本身更具真实性,不容怀疑。
杨康由于自己也是个戴面具的冒牌货,不可能当众揭穿同样是戴面具的假太后,否则迟早要引火烧身。往深处一想,真的让大家知道太后是假的话,肯定会群情激愤,要与金人决一死战。好不容易达成的和议就作废了,会重新把国家拖入战争的深渊。这违背了休生养息的既定国策,不仅葬送自己之前的努力,而且连岳飞也白死了。
“韦贤妃”见杨康发呆,也知情由。故意问他:“皇儿为何发呆啊?”
杨康听了,立即回过神来,装出惊讶的表情说:“启禀母后,皇妹柔福,十二年前已经从北方逃返临安了,如今依然健在。这棺木是不是搞错了。”
“韦贤妃”也故作诧异地说:“柔福已病死于金国,怎么会又有一个柔福呢?肯定是假的,皇儿被人蒙蔽了。”
杨康说:“经旧时宫人相验,确认无误啊。这事恐怕另有曲折,朕会立即着大理寺详查。”
“韦贤妃”说:“不用查也能知道结果。金人都在笑话你呢!说你错买了假货,真正的柔福早已经死了。”
杨康心里嘀咕,你才是假的呢,刚才还在装不知道,现在露出马脚了吧。但也只能应道:“母后所言极是,回去后应立即将这个假公主缉拿归案。”
“韦贤妃”微微一笑,道:“不错,正该如此。”
第十三章 公主之死
杨康和“母后”一起乘坐辇车回宫,沿途百姓夹道观看,欢声雷动。进宫之后,立即举行盛大的庆典欢宴,为太后接风洗尘。百忙之中,“韦贤妃”还不忘提醒身边的杨康,处理那个“假公主”。杨康自然不敢怠慢,着大臣尽快办理。马上有兵士出发,十万火急地去捉拿柔福帝姬,投入大理寺死牢候审了。
庆典结束之后,已是深夜。杨康送“母后”回内宫休息,不料“母后”挽留他要私下里好好说说话。杨康自然不好回绝,但他隐隐觉得会有危险发生,只能硬着头皮上阵了。两人一起进入里间,“韦贤妃”说要更衣整妆,让杨康等她一下。杨康在那坐了一会,正巧有宫女送茶来,灵机一动,摒退所有宫女太监。然后摘掉皇冠,拔出发上金簪,将簪头旋转弄下,倒出空心的簪管中的粉末进一碗茶水。又用簪子搅拌了下,加速溶解。等做完之后,又把金簪插回发际,戴回皇冠。若无其事地喝起另一碗茶。
待“韦贤妃”换身衣服回来,却见房间里,没了随伺的宫女和太监,只剩下“皇上”一人,正感奇怪。杨康见状就先开口了,说:“母后不是说,要和皇儿聊些私己话吗?朕让他们都下去了。”
“韦贤妃”一听,不也正合自己的意思嘛,于是说:“哀家也正有此意。”又对后边跟着服侍的两名宫女说:“你们也到外边候着吧,没有哀家的吩咐,任何人都不许进来打搅。”
等到再无旁人,“母子俩”便放开了很多。“韦贤妃”坐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