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3 页)
民逾百万,能否使广大移民安居乐业,是关乎整个工程成败的大问题。好在我们已在葛洲坝水库“开发型移民”经验可资借鉴,亦有清江隔河岩水库移民的成功范例,更有三峡库区移民搬迁试点的成功经验,只要心诚,工作做得扎实,百万移民的前途是光明的。
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李伯宁先生曾坦诚相告:移民工作之难与易,归结到一点,就是你把移民当“包袱”,还是当“动力”。当“包袱”背起来,百余万人口被动迁移,势必
越背越沉;当“动力”启动三峡工程,走“开发型移民”新路,广大淹没区移民势必急国家
之所急,想三峡工程之所想,与党和政府同舟共济,共创库区开发经济建设大业,非但不成
为负担,而且会甘心情愿为国家再作贡献,再立新功!
的确,我们的民族,关键之时,有异乎寻常的凝聚力!
我们的人民,在国家考虑长远发展规划,使局部利益遭受挫折甚至做出牺牲的时候,从来都毫无怨尤。
三峡移民:困难与希望同在。
但愿三峡工程从梦幻成为现实的时候,我们的百万移民同胞家园美好,生活甜蜜!
梦里不知身是客(后记)
以双脚丈量三峡,用目光碰撞三峡,不知不觉里,时光已流失15年矣。作为新闻记者和非专业作家,享有一份荣耀也承受一种尴尬:当记者,我有缘亲近三峡,感性认识捣鼓的文字是一种“模式”;做作家,理性思考后侍弄的文字则是另一副“面孔”。多年来,我都自觉是个“两面人”,在两种文字间惶惑不安。
呈现在您面前的这本散文集子,篇什不算多,文字也难说雅,是一个业余作者、一个置身三峡的“客人”奉献给您的礼物。倘有几篇文章或几个句子使您眼热动情,使您也想作为客人亲临三峡,余愿足矣。
在三峡往复奔波,此情彼景,常令我激动不已。我把感同身受的实景和幻想缀成文字,亦把我的喜悦我的困惑我的祈盼我的烦恼统统掷于三峡,试图在心里打一个“结”抑或解开一个“结”。
能么?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心仪三峡,吟唱三峡,早把三峡壅成诗山歌海了。鼠辈如我者,仍想在此描图作画,只能“偷机取巧”,因此我把这本集子命名为:“三峡拾韵”。
把10多年散发在各地报刊的三峡文字汇集起来,使读者能在短时间内“聚焦”,不怕议论,不计收获,我想我是在以我的真诚与您交友与您谈心哩。
写三峡的散文多,我写的就这一本,成败得失,评说的不是作者。坦白地讲,置身三峡,我想写的东西还挺多,路还得继续走下去,倘若能在前进的路途收到您的信息,得到您的批评,我将深以为幸。
�����
(作者于葛洲坝废思堂�)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