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车邻邻(第2/3 页)
之外,比之竹简毫无优势,因此一直都被仍在边缘角落,根本无人问津。
但眼前的麻纸却细腻很多,薄而不透,纹理纯净,粗粗看上去,竟像是光滑柔软的丝绸。其上所书的隶书字迹隽秀清晰,可见这是一种多适合书写的载体。
陈纠道:“对也不对,此物确实是纸,但不是麻纸,而是用树皮、麦秆等物制成,造价低廉,但耐用度却不亚于帛书。”
此刻,游溯已经连这本书里的内容都来不及看了,他抬头问陈纠:“敢问壮士,此物是何人发明?”
陈纠:“是草民的先生。”
游溯立刻便道:“孤欲拜这位先生为雍国国丞,壮士可否引荐?”
大晋实行郡国并行制,根据《晋律》规定,诸侯国同郡,郡设郡守,国设国相;郡守手下由郡尉掌兵权、郡丞掌政权,国相手下则由国尉掌兵权、国丞掌政权。
简而言之,国丞是一国之内除了诸侯王和国相之外的第三号人物,与国尉平级。游溯拿出国丞之位予一位素不相识之人,已是极高的待遇了。
面对这样的泼天富贵,一般人不说高兴赴任,也不会轻而易举地拒绝,更何况陈纠只是一个中间人,因此游溯从未想过陈纠会拒绝。
只是陈纠拒绝的很委婉,他没有直接说拒绝,而是说:“殿下不若先将这本书看完。”
听到陈纠这么说,游溯顿了一下,才道:“既然如此,壮士不如在王府多留几日?”
陈纠没有拒绝。
当晚,游溯就读起了这本奇奇怪怪的书。一开始他还在想这位名声斐然的“白先生”会写出些什么来,然而当他读了几句话之后,登时便忘却了所有的杂念,就着昏黄的烛火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
这本书的内容还真不少,洋洋洒洒几万字。但因为不是古籍里常用的惜字如金的写法,而是娓娓道来,恨不得将每一处都解释明白的写法,使得这几万字读起来倒是并不困难。
这本《安平元年桃林乡土地改制记录报告》的内容并不复杂,不过是写了一下这位传闻中的白先生这一年里在桃林乡都干了些什么。
但这一共几件事的书,却每一件事都能让游溯震惊。
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这位白先生带着一群流民在桃林乡安家,他们在冬天伐木造房,捕杀动物、用其皮毛取暖,并从附近的县里打早了几把造型怪异的农具,在冬天种了冬小麦。
第二,这位白先生建设了“公厕”,收集桃林乡所有人的粪便用于沤肥。
看到这里的时候,游溯皱起了眉,似乎是没办法将传闻中不食人间烟火的白先生和书里透露出来的这个十分接地气白先生联系到一起。
但当他看到第三点时候,又没空联想白先生到底是不食人间烟火还是十分接地气了。
第三点,则是这位白先生造了“水车”,“水车”什么样还贴心地在一旁画了图,生怕看的人看不明白。根据书中所说,这种水车可以将水直接灌溉到农田,省去了农户很多的时间。
于是拥有大量时间的农户们便在白先生的指导下,整出来了“水磨”。
“磨”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只是在游溯的记忆中,这玩意儿一般和“石”搭配。石磨出现于春秋时期,由于找不到发明者是谁,于是大家愿意说石磨是公输班发明的。
不过是谁发明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石磨这玩意儿造价高不说,用起来也很麻烦,人力成本很高,因此并没有普及。
但这位白先生却想到了用水作为驱动力,使石磨日夜不停地劳作,根本不用休息,大大节省了石磨的使用成本。
而水磨的发明,就是这位白先生用来磨麦的。
小麦磨粉也是很早就出现的,但是由于石磨的使用成本太高,导致大部分种麦的农户根本舍不得将小麦磨粉使用,因此当农户只能吃麦的时候,还是会选择将小麦直接煮成麦饭。虽然难吃了点,但是都吃麦饭了,那肯定是吃不上饭了;都吃不上饭了,又哪里还会挑剔。
就这样,麦饭代替面粉成为小麦的主流食用方式。
但是这位白先生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水磨的发明使得石磨的使用成本降低,而沤肥法则让小麦的产量大大提高。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桃林乡亩产小麦五石的时候,游溯是觉得这位白先生在扯淡的。
巴蜀、关中等天下粮仓,土地肥沃之极,但亩产也只能有一石半。换成别处的贫瘠土地,亩产能有一石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