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页)
晋察冀,杨成武把很多细节都说得清清楚楚。1942年夏季这个夜晚,杨成武一身戎装,英武非凡。他热情地给董鲁安先生敬酒接风。
董鲁安先生到晋察冀后化名于力,担任华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参加晋察冀边区参议会的筹备工作。他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写的文章《人鬼杂居的北平》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产生广泛影响。
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还是在董鲁安动身来晋察冀之前,他同夫人商量好,故意留下一个纸条,上面写着:因看破红尘,决心去五台山出家,家人不必悲伤,亦无须寻找云云。董鲁安离家之后,不少亲友闻讯后纷纷到他家探问。董夫人总是一面啼哭,一面将丈夫留下的字条拿出来给人看。因为董鲁安以往研究佛学,所以一般人也就信以为真了。不久,董鲁安的女儿结婚,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举行婚礼,他们当场宣布董鲁安已遁入空门,当了和尚。一时传为佳话,被认为是继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师)之后出家为僧的另一位学者。后来他的好友王西徴、崔毓林去他家看望,当董夫人又一面啼哭一面拿出字条时,他们两人都哈哈大笑说:“大嫂不必再做戏了,大哥的事我们都已经知道,我们也准备到那边去啊。”
1943年1月15日至21日,晋察冀边区首届参议会在阜平县温塘村开幕,到会参议员288人,他们来自晋察冀各地和游击区、敌占区。董鲁安先生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大会选举出边区参议会议长成仿吾、副议长于力(董鲁安,副议长仅此一人)。董鲁安积极参与边区建设,全国解放后,历任华北人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副院长,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兼人民监察院副院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兼政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民政局长等职。1953年病故后被追认为###党员。
二、王西徵教授奔赴晋察冀引起连锁反应
王西徵教授,早在南京大学就读期间就参加了五卅运动,带领学生抓捕了###学生运动的江苏省警务处长王桂林,因此遭到国民党当局的通缉,此后与陶行知新教育评论社编发《新教育》和《新教育评论》周刊,提倡教育革命。继而在北平师范学校任校长、北平孔德学校任中学部主任。1929年至1930年协助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并任安徽公学教导主任,从事教育革命实践。1930年在沈阳张作霖帅府任张学思(张作霖之四子)的家庭教师,是张学思同志参加革命的启蒙人(张学思参加革命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1932年至1942年先后在东北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校任教,主授国文及古典文学、现代文学、文学史、文学批评的课程。王西徵早在五卅运动时就参加了地下党的工作。从30年代起,他和全家住在北平石驸马大街84号,在庭院的天棚下经常举办昆曲曲会,以咏唱昆曲作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活动。抗战前,王西徵在阮慕韩领导下做地下工作,属中央特科。此后阮慕韩去了抗日根据地,王西徵遂与党失去联系。城工委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决定接他来根据地。1942年底,我派戈原进入北平,到王西徵教授家,秘密接他到满城交通站,杨成武司令员设宴欢迎。王西徵教授到晋察冀边区后,在《晋察冀日报》上发表文章《望眼欲穿的北平市民》,引起强烈影响。此后担任晋察冀边区政府实业庭长,张家口解放后任察哈尔省政府秘书长;全国解放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任参事室主任。
王西徵教授来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半年之后,即1943年6月底,经他本人同意,我们安排接他的夫人和子女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由安捷通过王西徵的好友何万生去通知王西徵夫人。据后来王西徵女儿回忆,那时天气热,加上紧张的奔波,何万生先生汗水顺着袖口流到手背上,往下直嘀嗒。何万生仔细地交代了行动路线:先乘火车到保定,下了火车碰到熟人千万不要讲话,然后分乘两辆三轮车到郊区的蛮子营,千万不要误进附近的水碾头村;炮楼上如果有日伪军下来盘问,就说是到舅舅家收地租子。蛮子营村口有个拿芭蕉扇的老头,直用毛巾擦眼睛,老头问:“你们来啦?”就跟他进村。
第二天是6月28日,王西徵夫人催着孩子们早早起床,她身穿蓝布大褂,带着三个未成年的女儿,挎着几个小包袱,就匆匆启程了。她们家里养了个小狗名叫“丁丁”,看家护院很是忠实,临走前把它送给别人家,吓得小狗拉出屎撅来,真可怜。
王西徵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