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1/4 页)
这老爷子心眼儿也够偏的,把孩子不成器都赖到媳妇身上,他怎么不看看自己的儿子是什么货色,休了谷氏要是能解决陶家的问题,他可真是大错特错了。
雨春面对陶渊民本是很生分的,虽然他是前身陶三春的爷爷,可是在她走投无路的时候,老爷子从没施过援手。
也只就让了老头儿一句,连个爷爷也没喊出来,雨春自来这世都没跟陶渊民单独说过话,只是在刘氏、陈氏大打出手那次见过一面,比陌生人还陌生。
陶渊民一来,饭桌上是静悄悄的,笑语欢声没了踪影,一顿饭吃得默默的,陶渊民也觉得自己是不受欢迎的,这个人本来就是个好沉默的,跟这些孙辈也是生分的,特别是雨春看他的眼神让他觉得更生分。
这就是死读书的后果,陶渊民把把不良的结局都怨上了读书,这个人的心思也是极端的。
闷闷的吃了一顿饭,柴老从这一顿饭里就看透了陶家是一个没有情义的家庭,陶渊民如果对几个孩子有过感情联系,凭几个孩子的性格绝对不会和他这样冷淡,从陶家人进监狱起,几个月陶渊民才登门,一看这人也是个无能之辈,这样的人不可能想让儿孙受受教训才来解救他们,而是他没有一分的决断,到现在才有所醒悟。
一个无能的男人怎么会不把家搞的大乱。
待小丫儿,雨春端来了茶水,陶渊民对着柴老还是没有抹开面子提陶家人的事。
雨春倒好了茶很快就回了自己的屋子,她不好奇陶渊民为陶家人说项,左右不是自己的事,陶家人就是再本事,再想卖她,他们现在也办不到了,她有柴老的保护已经无忧无虑的了,她还考虑永明几个的前途,就是真把陶家人判刑对永明几个确实不好,自己不去操那个心,任凭师父处置岂不更好,师父是个有分寸的人。
自己这个外来者只有自己明白,在师父的眼里,自己要是死追陶家人不放,师父也是有想法的,毕竟他不知内情,陶家人还挂着她亲人的牌子,物极必反,矫枉过正的效果可是大反差的,见自己这样识趣,师父也更会极力保护自己的,雨春想的极细,有很多事情都在人的一念之差,从同情变成憎恨是常有的事。
陶渊民不开口,柴老是不会开口问他为什么来的,只装作他是来看孙子的,默默的喝着茶,求人的人不主动还等着人家上赶着。
最终是陶渊民开口:“我今日来,一是谢谢老先生对这些孩子教导有方,看他们都知礼懂事,不知道怎么感谢老先生才好,几个小子拜了老先生为师是他们几辈子修来的福。”
“陶先生说错了,只有林雨春才是我的关门弟子,那几个小子只是沾了雨春的光,指点他们几招儿,他们几个是无家可归在雨春这里借住的,吃喝穿用都是雨春的,这里跟陶家没什么关系。”柴老这话说的真够难听的,你一个做爷爷的治家无方,落得孙男娣女无屋可住,无饭可吃,还腆脸活在世上,真够脸皮厚的,那样一个可怜的小孙女,一点儿援手都不伸,或许你还是个罪魁祸首,一个小女孩为你们陶家养着四个孩子,你不觉得羞愧吗?
柴老想什么陶渊民虽然不知道,听了柴老这几句话,让他也是无地自容,脸顿时成了红布,几次欲张口都说不出话来。
明明谁都知道的柴老是雨春的师父,陶渊民只字不提雨春,更叫柴老不悦,陶渊民根本没把雨春放在心里一点儿,重男轻女的的态度是明显的,雨春是柴老最看中的,若不是雨春,柴老岂会落在这里教永明他们。
陶渊民在郑祥武来问拜师的事时,已经知道了雨春是柴老的徒弟,他今天的说法,也是他的心理,事实上他是不愿雨春长什么本事,一个丫头多大的能耐,也是带到别人家的,多大的财富也应该归娘家,这个大新房子他也想过,雨春嫁出去,一定要归几个孙子的,除了娘家愿意给的嫁妆,其余的不管有多少是应归娘家的,不但古人是这样的想法,现代人也是一样的,这就是重男轻女的传统,财产都是儿子的,女儿是应该净身出户的。
陶渊民没有再说什么,直接提起俩儿子和孙子,不提媳妇的事。
柴老觉得这人就是一个理不开的,以为救回儿子就家和万事兴了。
不寻找儿子的毛病,一味都推到媳妇身上,一个家都治理不好的人还想读书当官,这样的人当道,天下的百姓何其悲哀。
陶渊民说的是:“三个女人已经被休,都是他们一心卖女儿带坏了我的儿子,被判的该是他们,她们在狱里待多久都是活该,父亲坐牢对永明他们的名声也是有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