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页)
他举例说,这17年中,就长篇小说而言,有《暴风骤雨》、《创业史》、《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岩》等等,至于短篇小说、诗歌、话剧、歌剧、电影、音乐、美术、舞蹈、曲艺,那名目就更多了。可是,令人气愤的是,“四人帮”把许多香花统统打入冷宫,而把他们为了篡党夺权而炮制的帮派文艺,强加于广大读者和观众,这“怎能不天怒人怨,人人侧目!这是事实,‘四人帮’的罪恶,是赖不了的。”
“四人帮”粉碎后,文艺虽然获得解放。但“四人帮”的流毒,依然不容低估。当前任务就是“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坚决推倒‘四人帮’炮制的‘文艺黑线专政’论,进一步肃清‘四人帮’在文艺界的种种流毒,同时也必须为广大的观众和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而要完成这些任务,首先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换言之,也就是要做到题材的多样化,以及体裁和风格方面的多样化。茅盾认为,题材的多种多样,会引发多种多样的体裁,也会引发多种多样的风格。而一个具有多方面生活经验、富于创造性的作家,有可能运用各种题材,并且也具有个人独特的风格。他相信,在粉碎“四人帮”强加于人的精神枷锁之后,“我们的百花园里必将出现万紫千红的景象。而这正是‘双百’方针得到贯彻的必然结果。”
茅盾在发言中还批评说,“四人帮”的又一荒谬理论,就是关于作品中的人物描写的脸谱化的创作方法。“按照他们的说法,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主角、正面人物)必须是高、大、全的。也就是说,这个英雄人物,必须是始终正确、高出于一切陪衬人物(这些陪衬人物也是作品中的正面人物)之上,比所有这些陪衬人物都伟大。换言之,即这个英雄人物不能犯错误,甚至也不能有片刻的犹豫不决。否则,就损伤了这个英雄形象。这是十足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四人帮”所要写的“高”和“大”,“已经是给公式化、概念化大开绿灯;更要全,那就只能画脸谱,不是人物性格的描写。”
同样,“四人帮”搞的那套“脸谱主义”,对作品中的反面人物,“那就滥用得更加出奇了”。反面人物不仅面目灰溜溜,甚至衣服也是灰色的,“以至他一出场,连小孩都立刻知道这是个坏蛋。这不是在教育读者怎样辨别好人或坏人,而是在腐蚀读者本来还有的辨别能力。”
所以,茅盾表示,要繁荣创作,就必须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而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进一步从理论上肃清“四人帮”在各方面的流毒,“彻底粉碎他们强加于文艺工作者乃至广大读者的精神枷锁,则是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首先必要的步骤。与此同时,供应广大读者以优秀作品,则又是粉碎精神枷锁、肃清‘四人帮’流毒的必要而且有效的保证。”〔75〕
座谈会的消息和茅盾的文章见报后,中央分管宣传工作的一位副主席表示不满。他甚至责问《人民日报》:你们批了“教育黑线”论,怎么又批起“文艺黑线专政”论?《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是毛泽东主席批准的,《文艺座谈会纪要》是毛泽东主席亲自修改过三次,怎么能推翻呢?
5。 一部小说引起巨大反响,文艺领域开始“解冻”(3)
但是,对“文艺黑线专政”论的批判并没有因为这位副主席的指责而停顿下来。紧接着,《解放军文艺》编辑部又邀请在北京的部队文艺工作者举行座谈会,揭露江青同林彪勾结制造“文艺黑线专政”论的阴谋。
进入12月份,文艺界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的势头更为强劲,《人民日报》相继发表了贺敬之、丁玲、巴金在11月21日座谈会上的发言。
文艺界在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的时候,也连带批判了刘少奇的所谓“修正主义路线”,认为刘少奇干扰和破坏了文艺工作。在刘少奇还没有平反的情况下,尤其是在“两个凡是”没有被推倒的背景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以避免的。
但是,不可否认,对“文艺黑线专政”论的批判,为文艺创作打开了新局面,文艺界终于迎来了“解冻”期,“伤痕”文学随即登上中国文坛。
就在《人民文学》编辑部召开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后不久,该杂志第11期发表了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这在当时引起不小的震动,有人称之为中国第一篇“伤痕”小说。
北京师范学院的一位教师看了小说之后,颇为感慨。这位教师也是班主任,体会可能会更深刻一些。正如这位教师所说,或许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