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3/4 页)
这笔账,其实我堂堂府尹,在重庆赏点荒地给需要的人,还看别人的眼色吗?就按你收的办,只是这个门匾怎么提呢?”
田大人:“程大人,是不好取,我想应是一个称呼,而不是颂词,比如兴农国手,兴渝义士之类,可慢慢想。”
程大人:“你看什么时候去好呢?”
田大人:“现在春暖花开,可见他七八百人同时耕作这种类似‘千耦其耘’的壮观。如秋后,则可见一片金黄的七八百人的丰收景象,我觉得秋天去有看头一些。”
程大人:“好吧,中秋前后去。”
田大人:“我差点忘了一件事,管世敦也一再表示愿出资请匠人将重庆府衙门和道台衙门也装修一下,只是不敢造次,今年丰收后,趁年休将这两处装修了,以遂他的报效地方的心愿,于观瞻上也更能展现这两府的庄严。”
程大人:“只是时间太紧,只有二十五天。”
田大人:“人手多一些就可在二十三天完工,问题是这二十三天大人一家如何处置?”
程大人:“你们是如何处置的?”
田大人:“当时一共有两拨工匠,要装修四处,我和龙同知就在管世敦家过年,东西放在他父亲管郎中家里,正月十六回来后,衙门大堂也可以处理事务,但后衙未装好,故仍在管郎中家住了一月,直到后衙装修好,才搬回去。”
程大人:“我也这样。又去麻烦管家父子怕不好吧?”
田大人:“管世敦父子既能干又仁义,总之会做出妥善安排的。”
程大人:“好吧,客随主便。”
田大人:“道台那边怎么去说呢?”
程大人:“我去说,如果他们实在不愿意,也不勉强。”
田大人:“就这样吧,如果程大人没有其他什么,属下告退。”
第二十六章 心系百姓
田大人回衙后即差人请管郎中衙中一叙。
管上学即来衙中后堂,在堂屋中与田大人喝茶叙话,他告诉管上学:“管郎中,知府程大人很关切令郎管世敦的事迹,充分肯定世敦在推广高产粮食品种红苕和包谷以解决百姓口粮的功绩,打算秋收时去青木关田地上看看,表明知府程大人对世敦的重视,这是极难得的机会,让世敦向程大人发出热情的邀请,程大人给世敦的礼物奖赏都准备就绪,这固然表明程大人务本重农的态度,亦表明对推行当今圣上移民填川的耿耿忠心,更说明知府大人对世敦的殷切希望。”
管上学:“知府程大人如此重视世敦是我管家的荣幸,一定不辜负程大人的期望,热烈欢迎程大人光临青木关管家院,如果程大人俯允,趁年节将知府衙门重新进行装修。”
田大人:“能否考虑将川东道道台衙门一道装修呢?”
管上学:“完全可以,只要道台大人不反对,一并装修,借以回报二府衙门的殷切关怀,不知知府大人何日成行?”
田大人:“大约中秋或中秋前后,由我陪同。”
管上学:“道台大人去不去?”
田大人:“昨天未谈及此事,不清楚。”
管上学:“知府除送门匾外,还准备送什么,我们事前知道,我儿应对便不会失礼。”
田大人:“就一句话。”
管上学:“一句话?什么话?”
田大人:“一句问话,你还要多少山包,如果世敦说八个。大人就会说,同意你再占八个。到田知县那儿办个手续就行,也就是说世敦还需要地发展什么产业。他都会破例给与的,就是对世敦勤农务本的鼓励,可叫世敦早作考虑。”
管上学:“谢谢田大人,如果没有其他事,我就先告辞了。”
管上学回来后立即将田大人与自己的谈话原原本本的写信告诉了管世敦,让一个伙计送回青木关。
管世敦接爹爹的信时,正与大哥世衡谈论上坪村那边下一步的打算,如果红苕包谷普及后,价格陡降。栽种获利甚微时,仍退回来种麦子、高粱吗?
两兄弟看了管上学的信后,世衡说道:“如果抓住知府,甚至道台这个靠山,做什么都好办了。”
管世敦:“我现在转向种水果,已七千亩够忙一阵了。现在知府愿给我土地,问题是拿来怎么安排,不要也太可惜,目前我还真没想到该怎么办。大哥,你的问题我倒想了一条路。”
管世衡:“什么路?未必又是叫我种水果?”
管世敦:“不是不是,你种水果没有销路,我前几天去荣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