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三家分晋(第2/6 页)
攻击下,大败而归,狼狈地退至泾水。
时光荏苒,华夏历2124年,晋厉公的统治突然画上了句号,晋悼公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此时的晋国,内有政治纷争,外有诸侯虎视眈眈,可谓是内忧外患。但晋悼公年纪虽轻,却有着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勇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他深知改革是强国的必经之路,于是展开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整顿内政,大力发展经济,加强军事训练,改善民生。一时间,晋国上下焕然一新,百姓安居乐业,军队士气高昂。
在国内局势稳定之后,晋悼公调整对外政策,他的目光始终盯着晋国的霸业。他先是救宋,解除了宋国被围的危机,赢得了宋国的忠心。接着,他采取和戎之策,稳定了后方。又与吴国联盟,增强了晋国在南方的影响力。
面对郑国的摇摆不定,晋悼公多次征伐,最终使郑国诚心归附。除了强大的楚国和秦国之外,其他诸侯皆纷纷与晋会盟,晋国的霸业再次推向了巅峰。
华夏历2139年,为晋国带来中兴的晋悼公不幸崩逝,晋平公继位。晋平公早期,尊敬老者,重用贤士,虚心纳谏。在这些贤臣的辅佐下,晋国继续保持着繁荣昌盛,国家富强。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晋平公没有遏制住自己内心享受的欲望。他开始沉迷于声色犬马,渐渐疏远了贤臣,导致大权旁落。晋国的国势也因此逐渐衰微,曾经的辉煌仿佛成为了遥远的记忆。
华夏历2165年,晋国的天空阴霾密布,晋平公的离世让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片悲痛与不安之中。新君晋昭公继位,这位年轻的君主肩负着恢复晋国霸业的重任,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
为了重振晋国的霸主地位,晋昭公决定与强大的齐国一争高下。他精心筹备了平丘之会,广邀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等十多国代表前来。会场上,旌旗飘扬,各国使者神色各异。
齐国宰相晏婴率先发难,他拱手说道:“盟无常主,惟有德者居焉。”其声音洪亮,在会场上空回荡。晋将羊舌肸毫不退缩,挺身而出道:“德虽不足,而众可用也。”一时间,会场上气氛紧张,双方剑拔弩张。
然而,尽管晋昭公努力维持局面,但晋国的国力在此时已显露出疲态。此后的岁月里,晋国渐渐失去了霸主的地位,内部的矛盾也日益凸显。韩起成为正卿,掌控着国事政务,但其权力的集中也引发了各方的不满和争斗。
华夏历2171年,晋昭公在忧虑中崩逝,晋顷公继位。晋顷公即位时,晋国的六卿势力逐渐壮大,他们不再满足于现有的地位,积极向公室夺权。公室与卿族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一场腥风血雨似乎即将来临。
在这动荡的局势中,华夏历2183年,智文子联合赵氏、韩氏、魏氏、范氏、中行氏,以雷霆之势消灭了公族祁氏、羊舌氏。这一行动让晋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六卿的势力更加膨胀。
华夏历2184年的冬天,格外寒冷。赵简子、范献子收全国生铁四百八十斤,将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铭铸于大铁鼎上。这一鼎刑书,成为了晋国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史称“铸刑鼎”。然而,这一举措也引发了诸多争议,有人认为这是晋国走向法治的重要一步,有人则担忧这会进一步削弱公室的权威,加剧局势的混乱。
华夏历2185年,晋顷公在风雨飘摇中崩逝,晋定公继位。新君继位,本应带来新的希望,但晋国的局势却依旧错综复杂。
华夏历2187年,周王室面临危机,向晋国求救。晋定公应周王室之请,会同诸侯筑成周。晋大夫士弥牟肩负起了这项重任,他精心计划,周密安排,仅用三旬便完成了筑城的艰巨任务。这一壮举让晋国在诸侯中暂时赢得了一些声誉,但国内的矛盾并未因此得到缓解。
华夏历2190年,晋军与鲜虞的一场激战中兵败,晋将观虎被俘。这一败绩让晋国的颜面扫地,士鞅怒不可遏,再次率领晋军讨伐鲜虞,以雪前耻。然而,战争的硝烟并未让晋国的局势得到根本的改变,反而让百姓陷入了更深的苦难之中。
同年,晋定公欲与卫灵公结盟,以增强晋国的势力。然而,大夫涉佗、成何却在盟会上侮辱卫侯。卫侯大怒,卫国从此叛晋。赵鞅为了挽回局面,果断斩涉佗,驱逐成何,向卫国谢罪。但曹卫两国拒绝接受,晋国无奈之下,只得起兵伐卫。
华夏历2196年,齐、卫两国联合伐晋,以报往日之仇,一举攻取夷仪。然而,晋军岂会轻易屈服,于中牟与齐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