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4 页)
而已的。
至于为何会出现这种反常的天象,这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得清楚的。在这种天象下,人就会出现了一种两极分化的现象。
好人多受罪,就会变得越来越好,坏人多享福,就会变得越来越坏。当然也存在着好人受苦太多,心里不平衡里,就会投入到坏人的阵营中,往那一极靠拢过去了。
说白了这就是好人和坏人的分离,也就是这个天堂和地狱的分离。
这里不是鼓吹世界末日论,其中关于这个未来世界的预测,《推背图》中说的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局,非常的吉祥。不是现在世上广泛流传的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的说法。
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推背图》关于未来世界的说法。
第四十四象丁未
谶曰:日月丽天,群阴慑服,百灵来朝,双羽四足。
颂曰:
中国而今有圣人,虽非豪杰也周成。
四夷重译称天子,否极泰来九国春。
此象乃是说:未来中国有圣者出,慑服所有不好阴邪的因素,重新成为世界之王者,全世界否极泰来,犹如严冬过去,春天到来,是非常吉祥如意的局面。
为什么叫重新呢?因为在李淳风和袁天罡的时期,正是大唐盛世,唐太宗为王的贞观年间。
那个时候,唐朝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各地民商来往不断,就象今天的美国纽约一样。
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纷纷赞叹唐朝的盛世,唐朝高度发展的文化,使来到唐朝的各国人,大多数以成为大唐人为荣。
可是说当时的大唐盛世,是世界的中心,万国来朝,以为臣属,那是无上关荣的事。唐太宗有个称号叫天可汗,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万王之万,各国各民族的“天可汗”,成为了当时天下的共主。
唐帝国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国移民外,还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唐文化影响到了以后全世界的文明。
如果说人类历史上,最为接近这个大同世界的年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统治的贞观时代。
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君臣和谐,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到了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唐太宗认为人命至关重要,制定了不可妄杀的法政政策,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刑。
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判死刑才29人,贞观六年(632年),全国死刑犯390人。唐太宗审查时令全部390人回家团年,待来年秋收后回来复刑,结果390人均准时到来,无一人逃亡,这一点在后世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唐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他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
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五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
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
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基本没有贪污的政治,这也是唐太宗最值得称道的政绩,就是政治清明。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份,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
尢为可贵的是:唐太宗并没有用残酷的刑罚来檠告贪污,主要是以身示范和制定一套尽可能科学的政治体制来预防贪污。
皇帝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个政府机构之间权力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
规定法令甚至包括皇帝的旨意都需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保证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并纠正。
这种政治运作方式很有点类似现代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纪才兴起的分权学说。唐太宗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运用于中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说明了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
倡导廉政、节俭、朴素、重视农田水利,唐太宗朝在廉政建设方面是相当成功的,他并没有像朱元璋一样严惩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中央领导班子、重视地方长官选举。
唐太宗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