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页)
会做学员的思想工作;(4)能给学员讲一门与飞行训练穿插的航空理论课;(5)达到大学专科文化程度。对地面院校的专业理论教员规定了“四项指标”:(1)热爱教学工作,教学质量比较高;(2)能完整地讲授本门课程,且有熟练的操作技能;(3)具有比较扎实的讲、写、演、画课堂教学基本功;(4)具有大学专科以上的基础理论水平。并要求各院校在此基础上,培养各类教学“尖子”和学科带头人。
截至1987年,空军院校已经拥有各类教员9200余人,形成了一支较好的教员队伍。其中有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等450人,具有硕博士以上学位的186人,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占。飞行教员达到两种气象能教、三种气象能走的占89%,获特级和一级飞行教员称号的有1385人。还有520余名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掌握本学科前沿知识的学科带头人。这批辛勤“园丁”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智慧,为空军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蓝天卫士……人民空军(12)
空军院校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一支年龄、知识、专业结构趋向合理并适应教学和科研任务的教员队伍已形成;一批熟悉院校教育、管理理论和专业技术的行家,已走上院校领导岗位,正在为空军各级机关和部队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人才。
跨越式发展,改善武器装备。①提高武器装备管理水平。通过装备整顿,落实了各项规章制度,普遍建立了各类岗位责任制,加强了技术人员的培训。1980年至1982年的三年中共培训各类技术人员14万人次,为部队培养了装备维修、管理的骨干,提高了部队的装备水平。各部队自筹经费修建了各种库房、场地,大大提高了各类装备的放库率。检修各种装备20余万件,各类装备的完好率都有明显提高。装备平均故障率由1979年的,下降到,涌现出一批装备管理好的先进单位。1983年11月,空军颁发了《空军装备管理达到科学化、制度化、经常化的十二条标准》,作为检查、衡量部队装备管理的尺度。随后,空军各兵种部队分别进行了检查评比,制订装备管理工作条例,逐步实现从经验型管理到科学型管理的转化。②开展技术引进和装备更新。新时期,空军抓紧了武器装备的技术引进和装备更新工作,以提高空军主战飞机、地空导弹、防空雷达、作战指挥控制系统和电子对抗系统的技术水平和作战效能。70年代末,空军开始有重点、有步骤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以提高作战能力。为了解决装备的配套,1984年11月从美国引进了“黑鹰”直升机,1986年2月从法国引进了“超美洲豹”直升机,1985年8月从苏联引进了图…154m型运输机,还有一些其他装备。1986年2月,歼…8型飞机定型批准生产。歼…8Ⅰ型飞机是歼…8型飞机原设计方案的“全天候型”飞机,1981年4月首次试飞,1985年7月设计定型。歼…8Ⅱ型飞机是根据对未来作战对象的分析和中国航空工业的现有能力,经过充分论证后确定战术技术要求的。1984年6月12日,歼…8Ⅱ型飞机首次试飞成功。歼…7Ⅱ型飞机是歼…7Ⅰ型飞机的改进型,增强了攻击能力,1986年2月装备部队。歼…7Ⅲ型飞机是在歼…7型飞机的基础上加装改装了部分设备,经过试飞,已批准设计定型。强…5Ⅰ型飞机是在强…5型飞机基础上改进的,1983年12月开始装备部队。后来,又在强…5Ⅰ型飞机的基础上改进成强…5Ⅱ型飞机,性能进步上得到了改善,生存力和作战能力有较大提高。空军和航空工业部门共同设计、研制的轰…6型飞机的自动领航轰炸系统,使该型飞机具有远程机动作战、低空突防、搜索识别和突击目标的能力。1981年3月试飞,7月交付空军部队服役。空军勤务保障飞机也有一定的发展。与作战飞机配套的各型教练机相继装备部队:军用运输机、直升机、侦察机、通信机、电子对抗机等。
在新型号地空导弹、防空雷达、机载雷达、电视跟踪、激光、红外和夜视技术等方面的研制取得了新成果。
90年代,空军部队又研制出歼击轰炸机“飞豹”FBC…1等一批新式武器装备,有的已装备部队,有的即将装备部队。
空军按照攻防兼备的要求,基本形成歼击机、对地攻击机、运输机和多种支援保障飞机相结合的装备体系,构成了高中低空、远中近程相结合的地面防空火力配系和覆盖全国的地面情报雷达网。
执行重大任务。1979年2月至3月空军一批航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