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页)
岛两役需费大力,而且国民党亦正企图以台湾为其进行军事抵抗和经济封锁的指挥基地,故欲达全胜,必须渡海解放台湾,而渡海作战的关键必须有空军、海军和内应。但现有的空军力量太弱,难以担当渡海作战的重任。因此决定加快建立空军的步伐。
毛泽东于1949年7月10日写信给周恩来,提出建立空军的问题。毛泽东在信中说:据朱德建议,似可考虑选派三四百人去远方(苏联)学习6个月至8个月,同时购买飞机100架左右,连同现有的空军,组成一个攻击部队,掩护渡海,准备明年夏季夺取台湾。同时须考虑在闽、浙两省建立飞机隐蔽库。请周召有关同志商酌。周恩来随即着手进行组建空军的各项实际工作。1949年7月26日,中央军委在给第四野战军的电报中进一步提出,现在必须以建立空军为当前首要任务。此种条件已渐渐生长,准备一年左右可以用于作战。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说:“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中共中央在做出建立人民空军决策的同时,即着手组建空军领导机关。
2、组建军委航空局
1949年3月17日,中央军委根据当时形势、任务的需要,决定从东北老航校抽调一批人员,组成军委航空局,负责统一领导中国人民的航空事业。3月30日,中央军委任命常乾坤为军委航空局局长,王弼为政治委员。同日,航空局在北平灯市口同福夹道7号开始办公。军委航空局的机构,开始设有作战教育处、航空工程处、民航处、情报科和供给科,暂编64人;渡江战役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得到解放,航空业务增多,工作范围扩大,遂于1949年5月增设航空管理处、秘书处、政治处,扩编为172人。
军委航空局抽调干部组成航空接收组,分赴华东、华中、西北各地,接管缴获的航空器材和收容航空技术人员。在各野战军的关怀和支持下,接管航空器材和收容航空技术人员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到1949年10月底,共接收国民党空军飞机113架,航空发动机1278台,各种航空物资器材4万余吨;接管飞机修理、器材等工厂32个;收容航空技术人员2267人。这样初建时拥有航空技术人员2983人,飞机159架。军委航空局积极组织各地修复机场,迅速开辟空中运输线。为了保卫北平的安全,军委航空局于1949年8月在南苑机场组建了一个飞行中队,20多架飞机,担负北平地区的防空任务,并组织该中队参加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受阅飞行。
军委航空局精心设计制定了人民空军的机徽和军徽,在报经中央军委批准后,人民空军的机徽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红星军徽的基础上,两边配以镶有金黄色边缘的红带,它标志着人民空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部分,是在陆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象征着空军在祖国大地上奋飞的雄姿。人民空军的军徽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红星军徽的基础上,配以雄鹰的两翼,它象征着人民空军的英勇果敢,为捍卫祖国领空安全而翱翔无阻。机徽和军徽沿用至今,已成为人民空军光荣的象征。军委航空局是人民空军领导机关的前身。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一、蓝天卫士……人民空军(2)
3、筹建空军司令部
1949年六、七月间,决定设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中央军委确定由第四野战军第14兵团司令员刘亚楼担任空军司令员。7月11日周恩来召见刘亚楼,向他谈了建立空军的设想,并责成他提出空军主要领导干部人选和领率机关组成的方案。刘亚楼在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后,向中央军委提出了报告。拟议中的空军领率机关由第四野战军第14兵团机关加上军委航空局的人员组成。8月19日,第14兵团机关由参谋处长何廷一、组织部长王平水率领,共2515人由武汉抵达北平,10月下旬与军委航空局合署办公。10月25日,中央军委正式任命刘亚楼为空军司令员,萧华为空军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萧华未到职),王秉璋为空军参谋长。
11月初,总参谋部就空军的名称及级别问题向毛泽东写了报告,提出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和“中国人民空军司令部”两个方案。毛泽东看后圈定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并暂时按兵团一级。11月9日,聂荣臻代总参谋长向毛泽东报告,空军领率机关正筹备就绪,空军领率机关正式成立的条件已经具备。
(二)中国人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