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2/4 页)
刷由来已久,雕印的书籍,刻工精纯,装潢精美,书法精妙,纸质坚润,蝶装黄绫,开卷墨香,如同精妙无比的艺术珍品,以至不断有藏书而不读的专门藏书家出现,当时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顽固至极的传统习惯使得活字印刷屡屡遭受排斥,时人有“夫印已不如录,犹有一定之义,移易分合,又何取焉”的议论,认准“字版非刻莫属”的死理,雕板印刷的主流地位不可动摇。
当然活字虽然在中原的主流人群中不被接受,仍然有少数勇于尝试者,试行铸造金属活字,已经出现了铜、锡活字(注:少数人的个别行为,没有普遍意义),而且活字印刷虽然在中原不受重视,但与赵宋皇朝同时代的西夏、高丽等处已经大量使用活字来印刷宗教经卷等,不久也逐渐出现金属活字,随着蒙元帝国灭亡西夏,归附蒙古的部分西夏国人跟随蒙古大军迁移到中原,又反过来影响中原人对于活字印刷的观念,使得铜、锡活字在中原也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但雕板仍然是书籍印刷的主流,象蒙逊这样的博览群书的读书人其实也仍然钟爱雕板印刷的书籍,不过已经不是那么极端排斥活字印刷了。
见闻广博的蒙逊知道几百年前蒙元帝国有金属活字流传,大抵来讲是铜或者锡。如果是锡字,虽然范模铸造容易,但在西北寒冷地区使用效果肯定不好(注:低温容易使锡磨损严重,不能长期使用),如果是铜字倒确实珍贵,因为一套铜字如果拥有活字在十万个左右的话,耗费白银动辄在二三十万两以上,私人几乎无法承担这巨额铸造费用,而且因为铜往往是铸造铜钱的原料,历经战乱,而这铜活字到现在还没有被熔掉,被拿去铸造制钱的话绝对是侥幸,现在如果从番僧处白得的两套活字是铜活字,对于筹备印书馆的雷瑾来说,绝对是天上掉陷饼,省掉了一大笔银子!
雷瑾微笑,回答蒙逊道:“也不是铜活字,也不是锡活字!”
“那是什么?难道是铁活字?如果是铁活字,早就锈蚀掉了,绝对保存不到现在。难道是铅活字不成?”蒙逊骇然问道。
铅活字,皇朝现在的印书商已经也有使用来印刷书籍的,但是在以前很早就有使用铅活字的话,仍然是骇人听闻的一件事。
雷瑾哈哈笑道:“我仔细看了,应该是铜锡合铸的,可能还加了些别的什么,就不是很清楚了!算是捡到宝了,白得了两套活字,一套是汉文,一套是蒙文,不过还得让工匠试试用什么比例的油墨最合适!”
木活字或者雕板可以用水墨印刷,象这一类金属活字,用一般的水墨来印刷是绝对不行的,一般必须用油性墨印刷,否则金属活字不吃墨,印不出清晰象样的书籍来!
众人一听,都喜笑颜开,雷瑾又道:“过两日,咱们去印书馆看看!顺便看看咱们的各个工场作坊。到时,两位先生还多给小子一点意见才是!”
“三少客气,我等愧不敢当啊!”刘卫辰、蒙逊忙道。
“好了,今天就到这吧!有事咱们再议!”
第六章 钱途
驱马奔驰,雷瑾和一干幕僚、护卫,冒着风寒奔驰在干爽平整的驿道上。
要说这武威的知府大人、守备大人,倒也算得上是勤于职守的地方官员,一方父母了,譬如每次下雪之后,知府衙门和守备衙门都会组织那些个闲汉平民,民壮乡勇,戍守府城的军丁等清扫府城各处街道以及府城附近的商旅驿道上的积雪,以方便民众出行,虽然他们平日里也会依照官场旧例,笑纳若干商股红利、折色耗羡,以及下属官吏、商贾年节时的“孝敬”、“红包”等等,但这些都是官场陋规,已经是官场多少年相沿成习的成例,上下尊卑都已经习以为常,其实在一般民众的观念上,这都是算不得有亏职守和贪赃枉法的行为!
也多亏了武威知府、武威守备勤于职守,否则驿道积雪不扫,经往来人马践踏,雪泥污糟,哪里还能让雷瑾等无所顾忌的策马奔驰?
几十里地,快马加鞭也用不了多少时候,雷瑾一行等很快飞骑赶到印书馆下属的印刷工场,这里本来是一个浙省书商徐扬经营的产业,要说其利润也还可以,只是这边陲之地,文教不是很盛,徐扬多半印刷的都是些日常应用之物,历书、契约、帐簿、版画以及一些佛道经卷等等。
雷瑾本意并非藉印书馆赚大钱,雷门世家涉足的产业以盐铁军械畜牧皮毛等为主,印书坊所占份额实在是太微不足道,雷瑾不熟悉这一行很正常,但是在仔细了解了徐扬的整个经营状况之后,雷瑾发现印刷书籍出售,利润其实也很可观,于是在出资收购了徐扬的印刷工场和售卖店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