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页)
赏家大人用紫缰;异数也;献诗恭贺;即用篑斋先生原韵》中写道: 据鞍矍铄气犹雄;曾见垂鞭紫禁中。 令典敢希宗胄制;中兴还念老臣功。 诏承丹凤恩荣被;辔勒青骢德望崇。 惟祝圣朝长偃武;衮衣坐镇拨皇风。 除了感念清廷的恩典;天下中兴不忘老臣之功之外;主要还是希望“归政”后的清廷能够“长偃武”;不要打仗;而要真正的天下承平。 最令人感慨的还是他的咏史、怀古诗。大概是他参加江南乡试那一年;从试场出来后;他顺便游览了南京和合肥一代的名胜古迹。面对六朝故都和淝水之滨的残石断垣、长街短亭;历代兴亡;俱在眼前;他感慨万分;一口气竟写了五十多首怀古诗;朝野掌故;豪门盛衰;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如:〓 《教驽台》:隔河待架千钧弩;演阵先登百尺台。 不羡穿池教水战;直思捍海射潮回。 将军老去雕弓踑;铁佛迎归宝刹开。 日暮秋风吹败草;萧萧尚带箭声来。 《别虞桥》:汉军歌罢骊歌起;茫茫千秋桥尚存。 银烛双行将进酒;红妆一剑解酬恩。 离筵难忍虞兮泪;芳草如招楚些魂。 幽恨惟余一溪水;至今呜咽向黄昏。 《秦淮渔唱》:新歌艳煞杜韦娘;红板桥低泊画航。 渔笛数声杨柳碧;繁华世界已清凉。 《牛首烟气》:废宫芳草自年年;望断晴岚欲暮天。 唯有青山双角在;依稀尚带六朝烟。 《长干故里》:大长干连小长干;殿宇相望亦壮观。 绿野人家千万户;子孙谁是晋衣冠。 《来燕名堂》:堂上已无王谢客;堂前燕子尚来归。 情深故主难抛却;羞向他人门户飞。 这些诗不仅展示了他的才情;而且融入了他的史学观点;可知他的确是费了不少案头功夫的。
但他中举之后;试场的运气就不行了。1886年;他以荫生资格赴京参加廷试;没有通过。虽未被录为进士;但成绩亦佳;被朝廷选为内用员外郎;又蒙赏戴花翎;有了名义上的头衔。这种头衔只是说明一个人的资格;不等于实授;常常属于“候补”地位。因此李经述实际上只是获得了一个四品官的资格;仍住在他父亲在天津的北洋大臣衙门里用功读书;准备来年再考。
1895年李鸿章奉命东渡议和;李经述要求陪父一起去;李鸿章不同意;要他在家安心复习功课;“令赴试礼部”。可是那时李鸿章已因甲午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而成全国众矢之的;势利的考官讨厌他;李经述也跟着倒了霉。据说他的试卷已经进入被录取的一档;在拆封登记名字的时候;考官一看是李鸿章的儿子;就把他的卷子扔了出来。李经述没想到在考试时竟然如此沾了老爸的“光”———文章本已入围;而且“拟高魁”,但考试主持人与李鸿章有宿怨;不惜乘李鸿章倒霉的时候再扔你一块石头。于是暗地里把李经述的卷子换了下来;易以他卷;于是李经述再次榜上无名,其心情自然更加郁闷不畅。不久又闻其父在马关遇刺;惊愕之余;想去探望又不允成行;只能独自垂泪。 李经述生活的前三十年;是其父功成名就、整个李氏家族蒸蒸日上的时期;按说他席丰屦厚;大可意气风发;无所顾忌;而他却夏不葛;冬不裘;自奉极俭。他的笔下也毫无狂放之言;反而好发哀婉沉郁之声;于时局艰危时时在心;与当时一些玩蛐蛐蝈蝈的纨绔子弟绝然不是一码事。他的后人在他的《行状》中讲他:“历代史事;兴衰治乱之源;无不悉心研究;尤所讲究本朝掌故;即使稗官野史;亦参考无遗。”可知并非虚言。
经述的母亲赵氏常年患有肝病;经年不愈;发起病来剧痛不止。每逢这时;李经述总是衣不解带地服侍在旁;亲尝汤药;无微不至;想方设法为母亲减轻病痛。他到处打听治病良方;有一次听说这种病要用亲生儿子的肉和药以进;病才能治愈。李经述信以为真;真的从自己的手上剪下一块肉来;和进母亲的中药里煎熬;呈送老母。可惜母亲的病并未好转;终于1892年撒手西去了。李经述悲痛欲绝;每念母恩便要伤心哭泣;每哭必喘;以至于常常昏厥过去;身体遂大亏。 李经述真正帮清廷做的事大概只有一件;即1896年其父奉命出使英、法、德、俄诸国时;清廷念及李鸿章年高远役;特降旨令李经述和李经方随侍在侧。李经方同时兼翻译;李经述则加三品衔;以参赞官的名义随行。李氏父子此一行行程达数万里;历时半年多;无论行至哪里;李经述总是老爸身边的高级侍卫;饮食起居调理周至。
回国后仍是在家闭门读书;深自韬晦;澹泊寡营;超然于时评之外;亲朋故旧见其远离官场;书生一个;也就不敢轻售其私。 庚子年间,北方兴起义和团;烧洋楼;杀洋人。八国联军杀进北京前;慈禧太后一边急急带了光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