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页)
产党的帮助下,国民党于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创建了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
当时,年轻的叶剑英已逐渐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这时他已被擢升为建国粤军第二师参谋长,作为粤军的代表参加了军校的筹备工作。
1924年5月5日,军校开课,叶剑英被委任为教授部副主任,负责掌管军事理论的学科教育,并讲授兵器学课程。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认真负责,循循善诱,很受学员欢迎。聂荣臻称赞他是当时军校很有威望的教官之一。
在黄埔军校,叶剑英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周恩来等共产党人,逐渐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虽然暂时没有被吸收入党,但他没有灰心,继续接受党的考验。
叶剑英虽然在黄埔军校的时间不长,但他为贯彻孙中山的建军思想,在创建军校中所作的贡献,是不会泯灭的。
1.4 东征角群雄
风云突变。正当叶剑英在广州专心致志训练新编团的时候,叛军头子陈炯明乘孙中山北上与冯玉祥共商国策之机又兴兵作战。当时正值国共两党合作方兴未艾,革命犹如旭日东升。1925年2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支持下,广东革命政府举行了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
战争开始时,叛军分编7个军,号称8万人。东征联军分左、中、右3路进军,右翼军主要由黄埔军校的两个教导团和粤军第二师、第四师军部组成,共约万余人。叶剑英所在的第二师下辖两个旅,共约8000人,经过一年整训,军事政治素质虽不及黄埔学生,却是粤军中的佼佼者。
作为东征先锋的第二师,在张民达、叶剑英率领下一月底从广州出发,沿广九路向平山、淡水进发,在叶剑英“四猛”(即猛进、猛攻、猛追、猛扑)作战方针的指导下,全师官兵英勇善战,旗开得胜,一路过关斩将,并协同友军作战,于二月中旬攻占淡水。在这次战斗中,叶剑英不仅参与指挥,还冒着枪林弹雨联络友军,协攻敌人,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干。被誉为智勇双全的一代儒将。
淡水一仗打得很艰苦,但这一仗使大家信心倍增。军威大振,为第一次东征奠定了胜利基础。
这次东征,革命队伍锐不可当,叶剑英第1次与黄埔学生并肩作战,亲眼看到学生军革命热情高,群众纪律好,指挥很有条理,心里很是高兴。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下,东江及潮梅一带的工农运动发展很快,群众纷纷起来支援东征军,不到两个月时间就打垮了兵力众多的陈逆叛军,这使他进一步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向共产党又靠近了一步。在这次东征中,也更显示了叶剑英的军事指挥才能。
3月东征军攻占梅县后,叶剑英奉广州大元帅府命令任梅县县长。
叶剑英在梅县当的是“革命县官”,体察民情,建立新政,除暴安良,改善军民关系。当时梅县有个和尚头,向来为非作歹,霸道一方。他听说来了“革命县官”,便派人送上300块光洋,想拉拢县长。叶剑英知道后,严厉地教训了他,说:
“金钱买不动我这个县长的心!“并悉数退回光洋。后来根据群众揭发的罪恶事实,将这个恶僧镇压了,民心大快。
人们还传说这样一件事:一次叶县长巡查营房时。听到屋里有吵嚷声,进去后大家都不说话了。他便耐心询问房东,开始谁也不讲,后来大家被县长亲切的态度感动了,才说出黄营长占用了房东一间准备要娶媳妇的“新房”的事。叶县长听后找到黄营长,以严肃又和霭的口气劝他搬家,说:
“黄营长,如果找不到地方,可以搬到我那去住吗!“这位营长很快就搬出了“洞房”。
第1次东征后,广东国民政府各系军队相继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不久,窜逃在闽赣边区的陈炯明叛军,乘东征军回师广州,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之机,再次窜回韩江、东江地区,盘踞惠州。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进行第2次东征。叶剑英率新编团参加这次东征,再立战功。十一月,东江平定,广东革命根据地基本统一。后来,叶剑英部改编为教导团,任团长,后任师参谋长,直至兴师北伐。
1.5 挥师北伐 通电讨蒋
两次的东征胜利,使叶剑英深深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过去几年数次征讨陈炯明、林虎等叛军,战果不大,而这两次不到数月时间就把数万之众的陈逆叛军打得落花流水?他逐渐领悟到这样一个道理:“非革命不足以图存;非建造有主义、有组织、有力量之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