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2/4 页)
明最重要、最宝贵的财富。世界各民族数不清的智者与仁人都为此做过贡献。人文精神是人类创造的另一个太阳为了照亮自己和照亮未来。人类就凭着这种文明的精神,共同穿过两次世界大战时深渊般的苦难。今天我们面对着许多巨大的重重困扰而不绝望,就是因为人类有着共同信奉的人文精神。
可是上边说过,人文精神是历史形成的。它有一定的历史的特定性。那么在当代这样的全球化,特别是商品化时代必然受到挑战。人文精神的固有准则,特别是传统的价值观遭遇到颠覆性的冲击。精神的代沟普遍存在。当人文精神出现失落,社会与人都会发生困惑。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无法回避或绕行的现实。
因此人文精神的重建是知识界关心的问题。
当然,重建不是推倒重建,而是面对当代社会现实的重新构建。必须强调,人类传统的人文精神仍是当代文明的核心。如果我们抛弃传统的人文精神,然后手无寸铁地去抵御物化的时代生活带来的负面问题,其结果必然是无止境的物欲与享乐主义主宰世界。为此说,当代知识界首要的工作是对有的人文精神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再认识。恪守与弘扬人文精神是教育领域必需承担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不是文科教育,是人文精神的教育;不是知识教育,是精神文化教育;不只是人文学科的事,而是整个教育的事。应该说人文精神的教育应该从摇篮就开始了,最重要的则是在大学。因为只有知识和思维到达一定程度与深度,才能深刻地感知和理解人文精神。
人在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受教育的全过程中,所要完成的不只是知识性的系统的学业,更重要的是拥有健全而有益于社会的必备的素质。素质的核心是精神,也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在具体的人的身上,则表现在追求、信念、道德、人和、气质和修养等各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特定的人文内和文明理念。那么,人文精神教育的方式就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的方式听课与读书。当今中国的大学正在尝试性地采用多样的方式进行人文教育,如人文讲堂、建立各种艺术组织与文化中心、建造校史及其他各种人文博物馆、开展校内外济困扶危的公益活动、以志愿者身份参与社会实践,以及避免教育商品化等等,旨在扩大学生的精神视野,关切社会难点,加强心灵修养与审美素养,浓化和深化校园内崇尚精神的人文氛围。尤其是理工科大学已渐渐看到人文精神教育的至关重要。
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任何知识如果只有专业目标,没有人类高尚的追求目标和文明准则,其知识就可能用于有害于社会的目的,甚至助纣为虐,化为灾难。校园中人文精神缺失带来的种种问题最终还是要转嫁给社会。反过来,自觉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则可以促使一个人心清目远、富于责任、心灵充实、情感丰富而健康。这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的目的。
为此,我再重复一次本文的题目: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人文精神与大学教育论坛”论文集《教育的灵魂》序)
一个古村落的生态记录
当梵宇把他这部关于后沟村田野调查的书稿交给我,我阅一遍,真是惊讶。他的工作成果和工作精神大大超出我对他的印象。
应该说,我对他的印象已十分美好。他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启动之际,特邀赴山西榆次后沟村进行采样考察的影视方面的专家。那次我们的任务是为即将开始的全国性文化普查制作一本范本性的工作手册。我们对这本手册的要求很高,必须严格、简明、规范,特别要强调普查的周密性、详尽性和对生态的记录。这些都要在范本上十分鲜明地体现出来。那么我们这次的采样考察就首先要做到位。在这个专家小组中,梵宇做得最认真和最执著。大多数学者的调查是一次性的,他却从此把后沟村当做自己的“亲戚家”了。在此后的联系中,常常听说他或是“刚刚从后沟村回来”或是“前些天又去了后沟村”。为了记录一个人家的丧事或婚事,他会专门跑一趟山西。一次大年夜,他打来电话说他正在大雪覆盖的后沟村的山上。为了记录那个古村过年的景象,他夜宿在一座寒冷的破庙里。这真令我感动!我想,如果我们的文化人对自己的文化都有这样深切的情怀与责任,就不必担忧当前这场全球化的狂潮了。我曾把他的一些事情记在文章里。每当我感到民间文化抢救的艰辛并倍感孤独之时,就去想想梵宇这些人,想到他们也许正默默在大山或田野中工作呢!渐渐我会觉得有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