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的资本,此仓有窖三千,每窖容粮八千石,总容量为两千四百万石,号称“天下第一粮仓”。李密得到此仓,一方面,可以凭此收纳天下英豪;另一方面,也切断了洛阳最大的一条粮草补给线。
尝到甜头后,李密又将目光盯向了洛阳附近的另一粮仓——回洛仓(洛阳城北七里,有窖三百,容量为洛口仓的十分之一)。
如果能再攻下此仓,则可进一步掐掉洛阳粮草补给,让其守军因粮草问题而不战自败,从而达到不战自胜的目的。
不过,攻打回洛仓的难度要大于洛口仓。洛口仓距洛阳一百多里,洛阳不容易接应。但回洛仓距洛阳仅七里,完全在洛阳的控制范围之内。
为实现攻占回洛仓的目的,李密采取了声东击西之策。
第一步,示形于敌。
当时,洛阳外城横跨洛水两岸(皇城为内城,在洛水之北),中间有数座桥梁相通(其中一座为天津桥)。在洛水南岸的外城中,有一个大集市叫做丰都市。
公元617年四月九日夜,李密遣孟让率步骑兵两千人,进入洛水南岸的东都外城,大肆抢掠,并放火焚烧丰都市(己丑夜,让帅步骑二千入东都外郭,烧掠丰都市,比晓而去)。
此次抢掠并非一般性的砍杀,其主要目的是将隋军注意力吸引到洛水南岸,并增加此处的驻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洛水北岸的防御力量。
第二步,声东击西。
四月十三日(五天后),李密正式实施回洛仓攻略。他将部队分为两路,一路为主力,约三万人,由自己亲自率领;一路为偏师,两万人,由裴仁基、孟让率领。
行动开始后,裴、孟军团先攻击回洛仓,得手后,南进烧毁位于洛水上的天津桥,并大肆抢掠。洛阳方面派兵击之,裴仁基等败退。(癸巳,密遣裴仁基、孟让帅二万余人袭回洛东仓,破之;遂烧天津桥,纵兵大掠。东都出兵击之,仁基等败走)
既然李密的目的是拿下回洛仓,裴仁基等为什么在打下回洛仓后不守,却要向南去烧洛水上的天津桥呢?
理由只有一个——吸引隋军注意力。
李密军攻打回洛仓的响动必然很大,洛阳方面不可能不知道。因此,为避免洛阳方面大队人马来援,裴等打下回洛仓后立即南进,并在南边故意搞出很大响动,是想让隋军产生以下错觉:
其一、土匪们在回洛仓只是随便打一打,打完就往南方跑了。所以,回洛仓方面不必派大队人马支援。
其二、这伙土匪上次就是到洛水南岸抢劫,这次行动也符合其习惯。
所以,隋军所谓的对裴、孟的胜利,实际上是在被李密牵着鼻子走。就在裴、孟被隋军“击败”的同时,李密已率领主力占据了回洛仓(密自帅众屯回洛仓)。
不过,虽然李密利用声东击西之计而首战告捷,但其胜利并不巩固。
一、回洛仓距离李密的根据地太远,中间还隔着隋军占据的偃师、金墉两城,相互不太容易接应。
二、隋军早晚会发现上当,而此时的洛阳方面军队尚有二十余万(东都兵尚二十馀万人),不容小觑。
四月十五日,在强攻偃师、金墉不下的情况下,李密主动领兵退回根据地——洛口。
此时的洛阳城,粮食已经非常紧缺(东都城内乏粮),李密突袭回洛仓着实让隋军出了一身冷汗。为避免揭不开锅的惨剧发生,洛阳名义上的一把手——越王杨侗派人火速将回洛仓的粮食往城内运(越王侗使人运回洛仓米入城)。
如果等回洛仓的粮食运完了,再取此仓已无任何意义。四月十九日,还没休息两天的李密只得再辛苦一下,领着三万人马,又去攻打回洛仓。得手后,他立即大肆修建防御工事,以应付隋军即将来临的进攻(己亥,密帅众三万复据回洛仓,大修营堑以逼东都)。
洛阳方面派段达领兵七万,与李密在洛口仓北面交火。可能是防御工事起了作用,会战结果以李密大获全胜而告终。
自此之后,在中原大地,李密之声势已全面压过隋王朝。
电子书 分享网站
7、评说
上瓦岗之前,李密四处流浪,饱受冷眼,仿佛丧家之犬。上瓦岗之后,他却突然间要风有风,要雨有雨,成为左右天下大势的英雄。
同一个人,何以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难道瓦岗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找到答案。
在山下时,李密有一个举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