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这个敌对的合纵体。从这个角度讲,反而对项羽不利。
二、“六国成立后,万一不跟刘邦而跟项羽怎么办?”
反驳:这确实是联邦体中控制力弱的弊端。但可设法予以抑制。其一、项羽不得诸候之心,六国跟他的概率较小。其二、六国册立人由刘邦选定,在其人事、军队安排上可进行一定制约。
除了以上的反驳理由外,分封六国还可以有一个好处:六国后人可以比刘邦更好地动员六国本地人参战,有利于快速提高联邦体的战斗力。
笔者在这里并非想替郦食其“平反”,只是想说明,张良的理由不是绝对的。到底走哪条路,取决于统帅通盘的考虑(但必须是连贯的,不能自相矛盾)。
值得一提的是,楚汉战争打到后面,除刘邦、项羽外,相对独立的利益体还是出现了——韩信集团、英布集团、彭越集团。其中韩信集团的实力大到可与楚汉鼎立。
从《史记》的记载看,刘邦对此三个集团的控制力比较弱,四个集团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合纵体的关系。既然是这样,我们又为什么能够肯定,如果当初郦食其分封六国后,刘邦一定会失败呢?
3、大战张须陁(1)
尽管有了贾雄的建议,翟让内心还是有点矛盾:一方面非常想跟着李密干大事,另一方面又有些舍不得自己的控股权。
这种矛盾心理导致了他虽然已经把李密视作依靠对象,但却迟迟没有下一步的动作。
精明的李密非常清楚翟让的想法。毕竟,要一个人一下子从老大转变为老二,中间心理落差太大,不容易(更何况是一个曾经实力雄厚的老大)。而如果想进一步提高他加入联合政权的积极性,就不能只耍嘴皮子,还得再来点更为实际的东西。
于是,李密先从粮草补给角度,向翟让提了一个问题:“现在天下很乱,四处庄稼荒芜。
将军虽然人马众多,粮食库存却不够。目前瓦岗采集粮食的唯一途径是四处去抢,但各地都闹饥荒,又能抢到多少?如果缺粮状况延续下去,再加上敌人大兵压境,将军何以自保?”(今四海糜沸,不得耕耘,公士众虽多,食无仓禀,唯资野掠,常苦不给。若旷日持久,加以大敌临之,必涣然离散)
翟让一听:“唉呀!还真是这样!那依先生高见,我们该咋办呢?”
李密的建议是要建立一个合适的根据地:“不如先取荥阳,作为根据地。利用那里的囤粮来补给部队,待兵强马壮后再去逐鹿中原。”(未若先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马肥充,然后与人争利)
翟让合计了一下,觉得很好(确实可以取得很大利益),就调动瓦岗本部人马,跟着李密一起杀下山来。
部队一开始比较顺利,把荥阳周围的县城拿下不少,正兴高采烈地向荥阳本部推进时,却遇到了一个狠角色——张须陁。(庚戌,须陁引兵击让)
张须陁,弘农阌乡(今河南灵宝西)人。性格刚烈,有勇有谋,为隋军名将。大业年间,曾为齐郡(今山东济南)郡丞。
当时,山东闹饥荒,米价高昂,身为郡丞的张须陁毅然决定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同僚都劝他:“开仓放粮须有皇命,怎么能私自行动呢?”
张慨然道:“皇上远在千里之外,若派人前去请示命令,一来一往,不知要耽搁多少时间。如今百姓生命危在旦夕,如果仍要等待皇命到达,岂非荼毒生灵?倘因此被治罪,我死而无憾!”(须陀曰:“今帝在远,遣使往来,必淹岁序。百姓有倒悬之急,如待报至,当委沟壑矣。吾若以此获罪,死无所恨。”)
言罢,他即开仓放粮,然后再派使者向炀帝汇报。杨广知道后,也没责怪他。
第二年,长白山(今山东省邹平县南,不是东北那个长白山)大王王薄集结数万徒众,四处窃掠。官兵曾与其多次交锋,皆遭败绩。
张须陁受命平叛。此时,王薄正好转攻鲁郡(今山东曲阜)。张领兵追之,在岱山赶上王薄,并乘其不备展开突袭,大破王军,斩首数千人。
王薄吃了苦头,不敢再与张争锋,便挥师北渡黄河,想暂避风头。张则不予其丝毫喘息之机,继续追击,在黄河北岸的临邑(今山东德州市临邑县)再破王军,斩首五千余人。
王薄连吃两个大亏,心中恼怒,遂联合豆子卤亢(地名,位于今山东滨州惠民)的山大王孙宣雅、石秪阇、郝孝德等人,合兵十余万,攻打张须陁驻扎的章丘(今山东济南章丘),想报一箭之仇。
豆子卤亢在黄河北岸,章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