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称许“孺子可教也”。尽管春秋时期没有所谓“一臣不侍二主,一女不嫁二夫”的严规,但是息夫人这句话里,却暗含着儒家文化的这种价值标准:“一女不嫁二夫。”
常常流连青楼的杜牧曾经写诗比较过息夫人这种行为,他说:“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意思是说息夫人最终还是选择苟活下来,比起跟她一样情形却选择跳楼自杀的绿珠差了好几个档次。
其实杜牧不知道,息夫人的价值就在于“死而不死”。
4。一无所有
这个世界上有比死更艰难的事情,就是活着——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说法。
而真正的现实是,这个世界没有比死更艰难的事情——“千古艰难唯一死”。
在时代与历史面前,个体的死亡是渺茫的;对于本身,意味着一切的终结;对于时代,仅仅也就是个符号而已——于是,学贯中西的王国维于清亡之际投水自尽,终于不再是大师而化作了时代一个虚化了的符号。
写“伤心岂独息夫人”的邓汉仪是明末清初的汉人,改朝换代受异族统治。前朝消亡的时候他仅仅28岁,没有吃过明王朝的皇粮所以没死(明亡尽节的士大夫很多),他选择了活着——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天祥的,如果死亡只是那么一点微茫的意义,那么这死亡带来的终结又代表着什么呢?
这是息夫人考虑的问题,这是“邓汉仪们”考虑的问题。在历史与时代面前,儒家谆谆劝导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那超越生命之上的东西,如果不足以撑起生命的重负,那么个体的终结又有什么意义?
答案是只能活着。
息夫人活了下来,不管为了息侯还是为了自己,就像陈岚所倡导的,在*面前她选择活着,哪怕是屈辱。她活着,就有了一切的可能。
她郁郁不乐,楚王为此*蔡国,囚禁蔡侯。她的儿子当了楚国的大王,她用计杀了热烈追求她的权臣子元,然后,平静地在楚国后宫里终老。她选择了活着,延续生命里的无限可能,哪怕背负屈辱。
邓汉仪也活着,尽管在异族统治之下,背负着民族的耻辱和前朝的所谓气节,所以“伤心岂独息夫人”。
所以,生命之上,一无所有
。。
二。晏蛾儿:“有一种价值叫做愚忠”
[人物小传]:晏蛾儿是春秋霸主齐桓公的小妾;在桓公病死时,碰头触柱;殉节而死。
[君子心语]:世间总有些东西,我们常常问徘徊于值得不值得之间,值得?不值得?值得?不值得?——但你小心,如果过了那个时代价值的站口,就成了“愚忠”……
1。贱 妾
即使刻意搜集她的资料,也很难找到她的芳踪。有印象的只是在《东周列国志》里她的一段对话,她自称“贱妾”。
她确实是“贱妾”,在庞大的齐国皇宫里,在美女如云的后宫佳丽中,她甚至连最低的品级都算不上。她只是一个与主子有过*的“贱妾”。
但她却是陪伴主人的最后一个人。她的夫君是位盖世英雄,是称雄一时的春秋霸主,是有名的贤君齐桓公——临老送终的却只有她一个。
野史里这样记载她的故事:齐桓公病重,被小人易牙、竖刁单独围困,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突然听见“扑通”一声,有人跳墙而过,推窗爬了进来。桓公睁开眼睛一看,是个似曾相识的女子——只是不认得了。桓公内有宠姬如云,外有*相随(易牙、竖刁都是他的同性恋床伴),哪里还认得她这个只有*的小妾?
桓公知道眼前不能得罪她,只好避开话题:“我腹中觉饿,正思粥饮,为我取之!”(《东周列国志?三十二回》)
她静静地看着自己的主子,一切都心知肚明。她知道,他不认得她了。
“无处找粥。”她悲哀地回答。
“那么给我点热水喝吧!”桓公热切地望着她。
她慢慢摇了摇头:“没处找水。”
桓公不解了。年老糊涂的人,病重时总生出一些固执来,自己是齐桓公,是春秋最著名的霸主,是九合诸侯号令天下莫敢不尊的天下之主,难道吃点粥、喝口水都不行吗?
她知道他不晓得这一切,他还糊涂着呢。自从管仲大人死了以后,鲍叔牙大人被他气死,他越发糊涂了,整天跟那些小人鬼混。
她轻轻叹了口气:“易牙与竖刁作乱,守禁宫门,筑起三丈高墙,隔绝内外,不许人通,还能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