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页)
迹。她鼓起嘴吐了一口口水,用手在上面拂拭。我几欲呕吐。她缓缓地走近我,拿捏着嗓子用来自地狱的声音唱起鬼嘶般的歌谣。
我的心在逐渐变凉,我明白她们是在祭祀西非部落的古老传统,成|人的女子必须经过净身——切割除去荫唇,方可以婚配嫁人。我紧张得发抖,全身被汗水打湿。早已无力洞悉环境和处境,木讷得就像浸入水里潮湿的雕像。我的手使劲抓握一片布角,也许是在追忆那不可弥补的甜蜜,也许是在缅怀将不堪回首的错过,眼睁睁地感觉眼角边晃动着的泪滴止不住地淌下来。不知道想要怀念什么,曾经几回回梦里缱绻的天堂原来不属于奢望,可是现在我早已遗失了飞翔的翅膀。就这样离去吧,忘记吧,不再回头。因为此刻除了顺从那曾经可怜过的命运,我一无所能。随着她一步步地靠近,摇曳的火光,和澎湃的音乐,使我感到一阵阵战栗,我的心中一片空白,晕厥过去。
六十 看到最后,我发现是作者在耍我们了。他把时空交错了,他很坏,愚弄了我,或者说我们。其实都是他一个人在写,没有什么Papa之类在执笔
2005…08…26 00:05
(8月25日 Papa)
“皇帝,他没有穿衣服噢!”
……
“看到最后,我发现是作者在耍我们了。他把时空交错了,他很坏,愚弄了我,或者说我们。其实都是他一个人在写,没有什么Papa之类在执笔。”
一念之间。
童话怎么可以破灭呢?
我在23日的续文已经写好,这个小精灵竟然赶在我发帖之前,怀疑起皇帝的新衣。润儿,你听得到吗?你说你就在我的楼下,而不是广袤的非洲草原,你说啊。
“太……那个了……楼兰……他……玩得乐此不疲……他,似乎很享受……制造这种……效果(构序),然后,看着大家在为小说加评,其实最清醒的可能就是他了。其他人都在顺着他的‘鞭子’走……而他……在一旁……眯着眼睛……微笑地……看着……”
你看啊,她甚至想象到了你或者我,更准确的就是我自己此刻的姿态与神情。描述得何等玩世不恭、何等夸张变态。如果你在这里,一定会皱眉含情地看着我,然后,嘟着嘴小声念叨“她不厚道也,怎么可以这样讲你”,撅着嘴巴对我撒娇。可是,当我一个人如你先前那样,孤单地坐在这台手提面前,竟也不免扪心自问,我真的是在玩吗?拿我们的生命与幸福开个玩笑吧,一开数十年。
“我觉得安徒生实在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的童话结局总是会说,王子和公主结婚了,从此以后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从来就不说,幸福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是啊,幸福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呢?
()
你会说,我们一次幸福个够好吗,我们一次演个够好吗?
“童话现实了,就叫做结局……”
安徒生不写了,不等于幸福生活就不会上演。不但要上演,还要接着演,还要演到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沧海桑田,纸里纸外。
无纸的书页啊,生死只在你的滚轮跟左键。
有谁会甘心?如果梦真的成真。
附:读者水蓝表提到的《何处是我家》,尚未看过。借用放洋班的影评了解了解。
描述二战时犹太人受纳粹德国迫害的电影不胜枚举,来自德国的《何处是我家》却用全新视野来解读这场纷纷扰扰,场景搬移到了地中海对岸的非洲,完全避免了可能发生的陈腔滥调,并不诉诸悲情,而用真情流露来感动人。随着战事逼近,这群隔海移民只能从家书或广播中探听纳粹迫害史,虽然屠杀惨剧并未实际降临在他们身上,但是我们清楚地看见家乡的浩劫如何剥夺了他们所想要的生活方式,付出的代价不比那些选择留守家园的亲人低,战祸遗害可谓无远弗届。
犹太人在二次大战被隔离屠杀前夕,男主角就有远见地带妻女一行三人来到非洲避难,意味着他们必须放弃所有家产来到新大陆另起炉灶,这对视钱如命的犹太人来说格外困难。太太一开始以为是来度假,把积蓄全部拿来买洋装,来到非洲才发现完全派不上用场,在这里“价值”必须重新定义。
男主角在德国原本是名律师,来到非洲后,却无处施展抱负,反倒把象征威望的律师袍送给了曾救过他一命的黑人厨子。在这片尚未开化的土地上,求生本能便是唯一的一技之长。他被迫开始学习狩猎技术维持基本尊严,但毕竟有违天性。
夫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