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第2/4 页)
维妙维肖;刘旦宅的《屈原》质朴凝重、遒劲奔放;王弘力的《十五贯》虚实相间、梦笔生花;丁斌曾、韩和平的《铁道游击队》气势磅礴、引人入胜;杨逸鳞的《青春之歌》色彩鲜明、独树一帜;聋哑画家毅进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笔触生动、振奋精神;贺友直表现湘西农村题材的长篇连环画被誉为“中国连环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1966年5月到1969年期间,小人书出版几乎是空白。1970年开始,小人书的创作出版又形成了**。《鸡毛信》、《小骑手》等受到了读者的喜爱。
到80年代,小人书发展进入鼎盛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除去《人到中年》、《蒋筑英》等现代材以外,还有不少外国名著和中国名著小人书受到欢迎。像《东郭先生》、《杨家将》等书创下了出版发行的纪录。
不过连环画随着时代更替,尤其电视普及,各种漫画出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时代进步,不得不放弃一些曾经的美好。在后世,李明少有的才看到连环画,动画版,电影版,电视版故事人,让大人孩子目不暇接,那些印刷在白纸上连环画已经无人问津了。也许某天带着孩子逛博物馆时,“爸爸,这是什么啊?”“那是遥远的印记。”不过九十,农村还能看到一些,这里的娱乐太少,连环画还有这一定市场。90年代开始;小人书的收藏逐渐升温代表着黄金时代的终结。
李明翻看李梅的小包,里装的都是近期出版,没有多少价值,几毛钱一本倒也便宜。
翻看了一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贾宝玉和林黛玉》《鸡毛信》倒是内容广泛,不知道这丫头看不看的懂。还是有些深奥的东西存在的,不过看看也不错,总比整天无所事事来得好。
不过看这丫头津津有味的样子,多半还是看懂一些的,这是***功劳,姑姑的培养。小小年纪认识了不少字,加上姑姑的小书架上漫画,小人书熏陶。
“咦,梅子看的什么书啊。”周艳走了过来,看着小丫头拿着本小书聚精会神的看着。心里一喜,这个可爱的小天使,活泼好动外竟然还有如此文雅秀气的一面。看起来倒有几分大家闺秀,书香之家的气度。
周艳看着梅子可爱的样子心里欢喜,走了过去拿了本小人书陪着小丫头看了起来。出生在七十年代的人,无法忘记的回忆。看着简单的勾画,依旧如昨天般熟悉。可惜随着时代变,不变的连环画已经慢慢枯萎,走向终点,走进博物馆,收藏室,失去昨日光彩。留下了永不磨灭印记,祭奠曾经的天真烂漫。
………
有些插入的知识,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小人书,倒是小时候曾经看过几本,觉着还行。不过现在到没太注意,时间如滚滚长河,有些事儿,终究是会沉入河底,化成泥沙。
………【第一百二十章 做麦场】………
第一百二十章做麦场
下午,陪着奶奶说了会话,聊了聊二姑姑事。倒是老人家比较嗜睡,李明也不想过多说些什么。奶奶是要午睡,相对于爷爷,铁打的身子,奶奶多数时间显得那么柔弱。午后,爷爷多数是拿着草席去到河堤上的,绿树成荫,微微徐徐,不少人儿到这里乘凉。爱热闹的爷爷每天必去,摆上盘象棋,或是杀个天翻地覆,或是仰躺美美睡上一觉。即可照看瓜地,又可有娱有乐。
……
今天嘛,李明屁颠屁颠的跟爷爷,手里还抱着草席,谁让这丫没地方去呢。小梅子睡觉了,占了姑姑的床,姑姑去了自己家里。李明本来也先跟着回去的。谁知道姑姑看了看周艳,一巴掌把自己扇了出来。
“你小子,小小年纪不学好是吧。”李明有些无语,昨天你们不是在一个床上睡了吗?为什么今天不行啊,李明郁闷,自己家里为什么只有两张床呢。
……
河堤上,已经聚集了不少人,多是些老人,年轻人更多的是喜欢在风扇下。自然风,可是不固定的,时不时有些。
李明郁闷发现自己竟是最小的晚辈,这一路行来,嘴皮都快磨破了。没办法都是爷爷辈的,除了庄子里的几家外姓人。找了块平整的地方,铺上草席,李明迫不及待的躺了下来。清风带着水汽,树荫横斜,叠叠翠翠的叶儿竟没放过一丝阳光,眯着眼感受凉风,倾听蝉鸣,耳边是不是的传来爷爷的争论声。
迷迷糊糊的进入了梦乡,这些日子不知怎么的,越来越嗜睡了。可能是夏日的缘故,李明心里暗想。
“明明,起来了,你这孩子,睡觉也不安生。”李福山拍着李明的胳膊,盖在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