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引子
你可曾见过这样一支部队?
他们没有身着传统的橄榄绿,而是每人一袭如墨的深蓝制服。
他们头顶天蓝色钢盔或蓝色贝雷帽,上面白色的英文字母缩写“UN”,端正清晰。
他们的胳膊上,漂亮的臂章是独特的“地球与橄榄枝”图案,透着隐隐的骄傲和大气。
他们看上去很神秘,开着白色的装甲车隆隆地一掠而过。
他们个个身手不凡,一套漂亮的拳脚功夫常常引起阵阵喝彩和叹服,擒拿歹徒的时候,动作迅速敏捷得让人眼花缭乱。
他们的体能好得惊人,哪怕是夹杂其中的几个飒爽英姿的女子,竟然也能和男兵一样轻松跑完五公里。
他们是谁?
一百二十五个标枪般挺直英武的背影,一百二十五名磊落勇敢的军人,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第五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蓝天之下,厚土之上,眼神明亮,一肩阳光。这正是对他们最贴切最真实的写照。
他们参与维和的地区是中国维和任务中危险程度最高的任务区,仅次于战争中的巴格达;他们曾面临的危险局势和恶劣环境,是许多人永远也无法想象的残酷画卷;他们用汗水和心血谱写的一曲海地维和之歌,成为了震撼人心的灵魂乐章!
2006年11月10日,按照公安部时任部长周永康同志“一定要选精兵强将”的指示要求,经过总队初试、初选、初训和公安部国际合作局、公安部边防管理局、公安部维和事务领导小组考核,经公安部批准,由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近2万名官兵中脱颖而出的125名佼佼者,正式组建成一支精锐部队,蓄势待发!
队员们告别了自己的亲人,从南到北,顶烈日,战严寒,超常规训练,全封闭管理,顽强拼搏,刻苦训练。终以警务技能和外语“双百分百”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联合国甄选评估。
2007年4月3日和12日,受公安部派遣,防暴队分两批进驻海地首都太子港执行为期八个月的维和防暴任务。
漂洋过海,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八个月来,第五支防暴队的125名队员,他们怀着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在公安部和部国际合作局、边防管理局等有关各业务局、广东省公安厅和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等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国驻海地商务代表处(中国海地贸易发展办事处)的指导下,始终牢记胡锦涛总书记“忠实履行使命,维护世界和平”维和题词精神,时刻牢记公安部时任部长周永康同志“为国争光,不出任何问题”指示精神,严格落实公安部孟宏伟副部长提出的“政治第一、党组织第一、思想工作第一”建队指导原则,严格遵守防暴队指导原则和迎战原则,继承发扬“海地维和精神”和新时期公安边防精神、“南泥湾精神”,在历支防暴队的基础上,立足任务区的新情况、新形势和新任务,凸显由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独立组队特色,与时俱进,求实创新。到达海地任务区后,面对复杂多变的局势和血与火、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对工作和生活上的无数困难,迎难而上,屡创佳绩。
他们从不畏惧,毫不退缩,无论是穷凶极恶的贩毒分子,还是持枪拒捕的亡命之徒,无论是“闪电之夜”还是“惊雷行动”,为了海地的和平与安宁,所有队员置生死于度外,穿越枪林弹雨,勇对刀光剑影,配合友邻维和部(警)队以及海地警察一次又一次成功将罪犯抓获。
序章(2)
他们认真谨慎,精诚合作,无论是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护卫工作,还是人数众多的康巴音乐节警卫工作,队员们都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优秀的专业素质圆满完成了每一项任务,得到了海地人民和各方政要的一致好评。
他们征服了艰苦的环境,事事自力更生,开动集体智慧,硬是将荒芜的土地变成了“海地好江南”,一畦畦碧绿的青菜,一声声动人的歌唱,因为有了这些乐观开朗,积极想象的队员们,使得那一片属于中国维和防暴队的营房,不是天堂,胜似天堂。
他们把微笑和温暖带到了海地,带给了每一个他们帮助过的人。太阳城的孩子们拿到了崭新的书包和文具;海地警察的女儿得到了他们捐助的救命钱;街头摔伤的黑人孩子被妥善地上药、包扎,再送他们回家;其他国家的防暴队员们尝过中国菜的美味绝伦,品过中国茶的苦尽甘来,收到过吉祥如意的中国结和可爱的福娃……
海地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