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部分(第1/4 页)
张辽道:“袁绍若是求和,似乎也只能是允诺割让城池了。就算袁绍真像我们将军那样愿意裁军,刘备也必不肯信。因此袁绍最多就是再补充刘备一点粮草。”
郭嘉道:“两位之议,与事实已经极为接近。但刘备率兵南下,不仅是为了平分冀州。刘备若战胜了袁绍,当可占领冀州全境。若不胜,刘备将会送掉公孙伯珪最后两个亲属的性命。回师之后,刘备就可以占领右北平。据子龙所言,公孙伯珪的从弟公孙范业已牺牲,但公孙伯珪之子公孙续还在。就这么退兵的话,右北平必将奉公孙续为主,刘备将一无所获。故此,刘备一定会让公孙续率轻骑追袭袁绍。”
“啊,”关羽诧道,“那刘备竟然这么阴险啊!”郭嘉道:“逐鹿中原,问鼎天下,也无所谓阴险与光明。刘备的这番用意,已经瞒过了北平军。关键在于,能不能瞒过袁绍。”
张辽想了想,说:“我想,若我是袁绍,就算不知道刘备会派公孙续轻骑追袭,也一定会重兵防御。退兵之时,军心不稳,最忌敌军乘势追击。袁绍庸才,然手下沮授、许攸等人俱为见识不凡之辈。撤退的安排,当无破绽。”
郭嘉道:“无破绽吗?袁绍重军在后,防止刘备追袭,又怎么防止我军呢?”关羽一听,恍然大悟,赞道:“原来琢磨袁绍的安排,于我军这等有利啊。”郭嘉道:“知敌者,有的放矢,方无所不中者也。”
张辽道:“袁绍重兵防范于后,自己定然是优先撤离。我军设伏,正好以我之强,击敌以弱。说不定就能一举而擒杀袁绍。”
“我们不要说不定,”郭嘉道,“我们要的是一定。兵家之道,未虑胜,先防败。若能一举擒杀袁绍,则彼军就此土崩瓦解。但可能性不大。袁绍轻兵先撤,忽遇我军埋伏,袁绍又会怎么做?据嘉所思,袁绍必会令人拼命抵抗,而自己则率小队人马,自小道逃往渤海。袁绍乃渤海郡守。尽管其竭泽而渔,令渤海郡元气大伤。然而,渤海郡自袁绍之后,没有其他官吏,更没有其他官吏控制下的武装。对于袁绍来说,那儿就是自己的老家。至少,是安全的。故此,袁绍率小队逃往渤海,当无疑异。”
关羽道:“那我军再分一哨人马,于前往渤海必经之路上设伏。这下总成了吧?”郭嘉道:“成了。若是不成,岂非苍天不愿亡袁绍?”
……
田润希望两万骑兵都装备上神臂弓,于是北、西两路军迟迟没有出发。按照加快了之后的制造进度,还要等上两个月。田润、高顺等人就训练兵马,安心地等待。
王越因为蔡邕一事,有些怕田润。便向田润进言,想跟赵云到南军,两个月之后再返回。田润同意了。于是王越、赵去就到了闻喜军营。次日,蔡琰就派王越过江,侦察洛阳这边的情况。蔡琰嘱咐,最好不要杀人。王越走了三日,然后返回,说是曹阳、渑池、洛阳、永宁均有大量人口。
第二卷 第115章 降白波军
第115章 降白波军
王越打听了一下。据说那些人都是白波军。白波军号称十万大军,但其实其真正的军队还不到一万,老百姓倒有三十几万。以往,白波军主要在河西一带活动。由于河套匈奴与并州汾河沿岸大量陈兵,大战一触即发,白波军就流窜到了洛阳。
洛阳地区长七百余里,宽八十余里,土地广袤。当初,在众诸侯歇马酸枣的情况下,孙坚都能找到一块空地宿营而没有被察觉。故蔡琰的两万士兵要在洛阳地区驻扎下来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董卓毁去的陕县渡口,必须得重建,要把陡坡还原成缓坡,蔡琰的辎重才能上岸。有了辎重,才能够安营扎寨,才能够有较长时间的粮食。这,与当初王越率伏兵自陕县撤退不同。
于是乎,蔡琰就派了小队人马过河,在陕县渡口附近三十里范围内设立警戒线。然后再派大量士兵过去还原渡口。当初,蔡琰要了曾经防守过虎牢关、汜水关的士兵,主要就是考虑到会遇到很多这样的工事。
在这个时代。还没有环境保护的概念。挖掘出来的弃土,就直接倒在黄河下游的河边。这样一来,便大大缩短了工期。十日后,缓坡已成。蔡琰挥师南渡,择地宿营。
由此往西,距离潼关三百余里;往东,距离洛阳两百里。蔡琰以待机取潼关为名兴师,然而却挥师东进了。
三日后,蔡琰到达虎牢关。其行军,完全是公开的。白波军的百姓瞧见了,白波军的士兵也瞧见了。百姓瞧见,便躲避军队。士兵瞧见了,便报告头领。
……
黄巾军余部郭太等人,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