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部分(第3/4 页)
这件有惊无险的闹剧大致就这样慢慢平息了,赵相宜一家人等在当天就乘马车赶回了清河镇,因为任氏还有些关于如意绣庄生意上的事情要交代。
而三房那边,之后传来消息,据说赵老三日日夜夜疼得死去活来的,可是把曾经那些受过他们坑骗的村民亲友们给逗乐了
之后很长的一段日子里,三房一家汲取那天惨痛的教训,轻易不敢再乱来什么。
至此,任氏的名声在赵家村渐渐传播开来,多半是好的方面。大家都说任氏是把当家的好手,能干,美貌,关键是能巧妙地制人。
等到九月初的时候,任氏真的如她所言那般,把如意绣庄给关了,该交代处理的事情大多都稳妥了,只是如意绣庄突然关门歇业了,倒是让很多常客都心有不舍起来,毕竟任氏也好,她手底下培养出来的那些绣娘也罢,手艺都好得一流,若她们不再开门做生意,可是该上哪儿去找这样精湛的绣品?
再就是商业协会那边,突然得知任氏要退会了,众人更是叹息不止,依依不舍。有更甚者,居然将矛头直指赵信良,称是因为他的缘故,而埋没了任氏的才华与智慧。不过这部分人,多半还是之间青睐任氏而不得手的那几个。
不管外人的眼光怎么样,如何议论这件事,任氏是当定了赵家大房的主母,一心一意地只想呆在府邸里为赵信良打点后方,好让他无顾虑地去做大事。
所以,在清河镇这一带,乃至于周边乡镇,任氏就好像是一个传奇一样,从刚开始在清河镇落户,抛投露脸地开店起,到现在的关门歇业,安心做主妇,她一直是大家茶余饭后闲谈的对象。
赵家在任氏的打理下,逐渐变得井井有条起来,刚买下的那座宅子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效果修葺完毕,任氏与婆婆方氏一道在黄历上挑了个吉日,大家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宅子里去了。
任氏与赵信良算是一家之主,理当住在这间宅子中最大的那个主院里,赵弘林给起了个名字——良园。这是直接以赵信良的名字命名的,简单大方,又好记,大家举双手赞同。
而赵家二老则被安排在了芷兰院,这名字是赵相宜起的,赵弘林细细品读也觉得不错,并且适合二老的身份,于是没作更改。芷兰院并不比良园小,只不过并非主院罢了,不过赵家二老却更加喜欢芷兰院一些,这个院落比较清静,鸟语花香,老人家是再喜欢不过的了。
赵弘林自行选了澜沧院,这名字是他自己取的,原本赵相宜给起了个青晖院,他觉得太过于正派严肃,所以最后还是给改了澜沧院。澜沧院靠近宅子里的怡蓉水榭,这令赵弘林分外满意,今后闲时,他便可在水榭里喝杯清茶,静静地看书练字了。
而赵相宜小盆友则被安排在了沉宵院,这间宅子里共有五间院落,除开刚才那三个被占了的之外,还剩下沉宵院和碧水院,这两个院落的名字都是赵相宜给起的,院落内部的结构大小也都差不多,只因沉宵院靠大家近些,也靠近怡蓉水榭,赵相宜便择了沉宵院住下。剩下的碧水院则供赵月琴带着赵敏敏居住,那里靠湖泊远些,对孩子的安全问题有保障,赵月琴是再满意不过了。
而除开院落以外,在二进宅内的东厢房南厢房这两处,则空着留来作客房。
搬进新宅事宜安排妥当了之后,紧接着便是买丫鬟下人的事宜,这么大间宅子,若只有他们自家几个居住打理,那是万万应付不过来的,非得要买几个人料理才行。
赵家二老但凡是一想到从今而后,他们就过上了那种要人伺候的日子,心里总情不自禁地感慨,格外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实的。
任氏办事利落爽快,在搬进新宅的同一天,便约好了牙人带着丫鬟小厮进府相看。当时除开赵信良之外,家里其余人都在,齐宛瑶因还跟着任氏学艺,故而也正好在新宅里。
众人齐聚新宅大厅,牙人见任氏办事利爽,豪气,心里也分外高兴,撇开了平素绕弯子的伎俩,直奔主题,指着身边那一群丫鬟小厮笑道:“按照夫人的吩咐,这几个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不知可有让夫人满意的?”
赵相宜就坐在任氏身旁,还不等任氏给个答复,赵相宜便主动指着间中一个瘦小的小女孩对牙人道:“她今年有多大了?”
“回赵小姐的话,这丫头今年刚满十岁,正合适伺候您呢”牙人满脸堆笑,赵相宜见之浑身恶寒,不过还是继续细细地考究着那个小姑娘。
才十岁而已,不过个子已经不矮了,虽说瘦小,可眼神明亮,脸色淡定,想来是个稳妥知礼的,自己身边非要带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