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推荐序一 说不完的创意
北京雨后。润润的空气。青色的街道。林立的高楼一如既往地沉默。远山如黛。
让我想起雨后的台北。
台北是一个很精致的城市。精致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胡思乱想的空间很大,敏感的思绪于是可以肆意地蔓延。这样的土壤最适合创意的生发了。
上个月末,在台北的101顶层同欣频吃饭。一开始讨论的是博士论文开题的这样很俗的问题,当菜端上来的时候,欣频马上像孩子一样特别兴奋,嚷嚷着用相机把菜拍下来,并对餐盘、菜式表现出远远超出博士论文的兴趣。
对生活的超出常人的好奇,对细节的探究式的关注,是创意人的共同特点吧。
在创意领域,李欣频是得道之人。能做出令人拍案叫绝的创意,已经很了不起了,而能把创意的不可说之奥秘说出来,让很多人受到影响,更是高手。在我接触的创意人中,能够做到这一点的,确实是很少见的。
创意是说不完的。十四堂创意课当然是不够的。而且欣频近年仍在经常闭关修炼,实在是有更丰富的心得要倾诉。
创意不是可操作的技术。创意是可学又不可学的。创意对个体而言,既需要自身的资质,又需要外部的环境。所谓学创意,是指当水到渠成的时候,一句点拨,便能立地成佛。这种点拨的效果,应该是欣频的书所具有的功力。
多次到台北。但这次在台北虽然匆匆数天,心里却总是经常有一缕隐隐的忧伤挥之不去。台北,这个美丽的城市,多想把它印刻在心上。
充满活力的适宜创意的环境,在大陆的一些地方,正在迅速形成。大陆正在进入一个创意的时代。这也是欣频的创意书在大陆火爆的内在原因吧。
创意不仅局限于广告。创意是一种生活方式。好的创意来源于生活,同时,创意又能改变生活的色彩。当把创意思维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把各种生活和想法记叙表达出来时,李欣频就成为作家了。
李欣频名片上的名衔只有两个字:作家。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刚
推荐序二�创意从心开始
“创意”是当代的新观念、新语汇和新课程。但正因它是一种“创”,一种从无到有,从一样变成不一样的过程,也就难免羚羊挂角,踪迹难寻。谈论创意,本身就是个创意。
然而,尽管创意难以言说,它却有一些基本的逻辑和氛围,那就是要有一种创造者的心灵,这种心灵由自由、想象、豁达、才性等组成,当然还必须靠博识与执着来垫底。
在这里先来讲一个曾上过美国版《商业周刊》封面的故事:前几年,当今最大的家庭用品公司宝洁公司做了一个重大改变,把该公司的创意研发部门大幅裁缩,除了极少例行工作外,其他皆外包。理由是,在公司庞大的体制和体制文化下,原有的创意研发部门已被不知不觉地体制化了,要有真创意,必须打破体制。
宝洁公司的例子虽然很具体,很低阶,但却很有延伸讨论的意义。近代著名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乃是“体制理论”的开创人物,她在名著《体制如何思考》中指出,体制本身即是个生命有机体,它会进行分类、甄别,会造成记忆和认同,最后则是把一切不合体制的全部窒息淹没。书中有一段话:
“体制的构造有如信息复杂性的形式,过往的经验全被体制的规则包装成胶囊,作为未来的准绳。体制的加码能力愈强,则它管控不确定性的本领也就愈大,未来的行为也将更符合它的规定,当这些配套完成,无序和混沌即告消失。体制是个熵的极小化装置,它最先笨手笨脚照规章办事,但到最后却可储存所有它要的信息。当一切都被体制化,历史和其他储存之设计就再也不需要了,体制成了全部。”
因此,创意的对手即体制,体制不容许意外,不容许比它高的事物。体制靠着不自由来运作自己,创意心灵要做的,就是跳出体制,比它走得更远更高更久。
而这本《十四堂人生创意课Ⅱ——推翻李欣频的创意学》,从低阶的“创意”始,到高阶的“创世”终,天马行空,意兴勃勃,其实所谈的就是那最终极的创意心灵和创意人生。
集画家、诗人、神秘主义者、政论家于一身的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年)在《天堂和地狱的婚配》里写过:“打扫干净知觉的门扉。则万事万物将会以它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