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页)
练,和中国队一起练习,打训练赛。他甚至安排中国队参加了每年的篮球名人堂庆典活动——而地点就是牟作云1949年解放前曾经学习过的地方——和克里夫兰骑士队打了一场表演赛。不过让中国队后卫(后来的中国国家队主教练)王非记忆最深刻的,是和迈克尔·乔丹的对抗,那是乔丹在芝加哥公牛的第二个赛季。“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乔丹,”王非回忆说,“每次我想突破时,球就被抢走了,等我抬头的时候,他已经在球场另一端扣篮了。我想:‘这些球员简直不是人。他们都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
五年后,NBA的官员们和CCTV达成了他们之间的第一份大合同。表面看,这份合同是笔亏本买卖。NBA向CCTV提供的免费节目,和日本、欧洲、拉丁美洲以几千万美元价格买下版权后得到的节目完全一样。但NBA也想向中国人显示一下自己的实力,表明它在今后能成为给CCTV带来巨大利润的合作伙伴。那样就保住了面子。第一个电视合同“纯粹是成本”,斯特恩说,“我们把比赛提供给他们,还剪掉了广告。”因为他找不到广告商为转播付钱。“我们从来没有卖过任何东西,”他说,“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还是给了CCTV一张支票,因为不想显得自己缺乏魄力。”
这样的经历让主席先生对贸然进入中国持非常谨慎的态度。“想到那是一个有超过十亿人口的地方就让人感到兴奋,”斯特恩说,“但是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一个又一个公司进入中国却没有获得成功。这份名单还在继续增加。他们都退出了,舔着留下的伤口,说他们承受不起没有回报的付出。”这样的结果就是NBA非常小心地考虑着是否进入中国。1992年,他们在香港建立了负责该地区事务的办事处,但直到十年后,NBA才在北京建立了只有一个工作人员的办事处。在这段时间里,没有NBA训练营,没有NBA正式的巡回表演赛,没有草率的许诺——只有数量逐渐增加的通过电视转播的球赛。
第五章 NBA之梦(4)
不过,斯特恩知道,他承受不了忽视中国造成的后果。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篮球爱好者,记者、篮球评论员徐济成几年后遇到了NBA主席,他很直白地问:“您认为有一天中国会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的篮球市场吗?”
斯特恩考虑了一会儿,然后笑着回答:“你们有十二亿人口,整整十二亿!有那么多人,你们应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篮球市场,比美国还要大。”
非常有运气的是,CCTV最早通过录像带延后播放的三届NBA总决赛——从1991年至1993年——正好是迈克尔·乔丹在芝加哥公牛夺得他第一次三连冠的时候。对许多中国球迷来说,这就是一见钟情。乔丹的个人才华,和他对率领球队获胜的激情完美地结合了起来,这恰好让中国篮球领悟到了一直在为之奋斗的那种平衡。他的中文名字“乔丹”,不仅是简单的中文音译,还是有寓意的汉字组合——乔,代表“天赋的才智”;丹,意思是“承担起责任”——那样就与中国文化形成了共鸣。
1992年的时候,曾经有一个不怎么科学的投票选举,在中国学生心中,整个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人,一个就是来自伊利诺伊州芝加哥的乔丹先生。大徐(徐济成)很喜欢讲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来访的美国教师对班里的中国学生讲了一些关于那位NBA超级巨星的知识。当他问学生们是否知道乔丹效力于哪支球队,学生异口同声地做出了回答,还背起了他的技术统计。一个学生举手问教授是否知道乔丹的臂展长度。当这位教授为难地说不能时,学生回答:“你是这间教室里唯一不知道答案的人。”
斯特恩很乐于借助乔丹的受欢迎程度做推广,但他明白中国公众——最重要的是CCTV本身——不会完全地接受NBA,直到有一个中国人在这个联盟打球。“大卫·斯特恩一直想找到一个中国的迈克尔·乔丹来打开中国市场,”大徐说,“他只是还没有找到。”
不过这只是时间的问题。1994年6月8日,CCTV第一次实况转播NBA总决赛那天,###的天才少年坐在了他们各自所在的训练营的电视机前——一个在上海,另一个在北京。那时还不到十四岁的姚明,还有十六岁的王治郅,被放了假能和队友们一起观看比赛。那年的总决赛没有乔丹参加——那个赛季他有一部分时间是在尝试打职业棒球——但是在休斯敦火箭和纽约尼克斯之间进行的这个系列赛,造就了联盟两个最好的大个子之间的经典对决:休斯敦那有着梦幻脚步,身高2米11的哈基姆·奥拉朱旺,对阵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