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会。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则佛门故事。
有个刚刚受了沙弥戒的年轻和尚,一心想当受人敬仰的大法师。他每天看着师父坐在那里为众生传法,觉得威严无比,功德无限,心生向往,也想那样受人膜拜。有一天,他对师父说:“师父,我什么时候能像你一样,坐在高台上为众生做开示?”师父指着旁边的扫把和抹布说:“等你把地扫干净,把香台擦干净就可以了。”年轻和尚一听,非常高兴,这太容易了,于是立刻拿起扫把扫地。
第二天早课结束,年轻和尚对师父说:“师父你看,这香台一点灰尘都没有,地上也没有一根头发,算是干净了吧?”
师父摇摇头:“明天继续。”
隔天一早,年轻和尚又对师父说:“这次打扫比上次多花了一小时,你看干净了吗?”
师父还是摇摇头说:“明天继续。”
就这样过了一个月,年轻和尚每次都用心打扫,可师父每次都说“明天继续”。年轻和尚终于忍耐不住,把扫把和抹布扔到一旁,再也不打扫。
有一天,师父主动留下了年轻和尚,问:“这香台多久没擦?这地多久没扫?”年轻和尚气鼓鼓地说:“一个多星期了。”
师父又问:“为什么不打扫?”
年轻和尚说:“我是当大法师,不是来打杂的。师父你曾说我打扫干净就能当大法师,可我把这里打扫得一尘不染,你却一直让我打杂。”
师父说:“你可知佛陀弟子中有一位周利盘陀伽尊者?这位尊者曾因愚钝而被家人嫌恶,后来他找到佛陀,问佛陀有没有变聪明的办法。佛陀只给了他一块布,让他擦鞋和打扫寺院。他每天都专心致志地擦鞋、扫地,终于有一天,他顿悟了:尘是执着,而非泥尘,智者弃之;垢是嗔恨,而非泥垢,智者弃之;尘垢是无明,此外无他;智者清除此污垢与障碍,即得解脱。他也由此获得罗汉果。于是佛陀告诉信众,清扫可得五种功德:自心清净;令他心清净;诸天欢喜;植端正业;命终之后当生天上。你把打扫看成了小事,却没想到这其中蕴含的大功德,做不好连愚钝的人都不如。小事不愿做,还谈什么大事!”
很多职场新人都是如此,眼高手低,觉得工作太简单,没有成就感,也不知道该从哪里着手,时间越久越压抑,越烦躁,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适应性障碍,是由一些错误的信念造成的,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ABC理论”,A是指ActivatingEvent(激发事件),可理解为事件开始;B是Belief(信念),可理解为事件起因;C是Consequence(后果),可理解为事件结果。ABC理论可以简单解释为:因为一些刺激性事件导致了负面后果,而原因就是错误的信念(比如王明辉的优越感)。通常情况下,ABC有三个特征:
(1)“绝对化”的想法。比如,他必须对我好,我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很多新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诸如“我应该做更重要的工作”之类。这种想法忽视了“事物一直处于变化中”这个客观真理,不可能永远是天之骄子,也不可能永远是乞丐,因此没有绝对和应该。
(2)“总是”“一直”的想法。把有时发生或暂时发生的事情概括为“总是”,比如失败过一两次就觉得自己总是失败,新人暂时做一些琐事就认为以后会一直这样。
(3)这是最坏的事。把发生过一次的坏事放大成最坏的事,比如失败一次就觉得以后再也不会成功,暂时做基层工作就认为永远得不到重用。要破除这样的烦恼其实很简单。对一个职场新人来说,常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就行。
第2节。
你真的对自己的工作了如指掌吗?
你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对公司有多大影响吗?
如果你犯错了,会对公司造成怎样的损失?
你做的小事真的是可有可无吗?
难道公司会花钱来让你做那些你看不上眼的琐碎事情吗?
学历和经验相比,哪个更加重要?
这是不是最糟糕的事情?
或者简单点来想,周利盘陀伽尊者是一个连阅读都成问题的人,他却能从小事中开悟,可见再小的事、再简单的工作也处处藏着知识。
没人看好我
生活:前辈们看不起我,我觉得毫无尊严。
修行:不需别人看得起,只要自己看得起。
“我入职一个多月,情绪越来越低落,每天都很怕睡觉,因为很怕第二天起床去公司我觉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