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3/4 页)
的优良口感,特别是第三次的口感,虽然没有前两次浓郁的香涩,却有经过淋浴之后的清爽,直到泡过五次之后,才完全失去饮用的价值。”
李达喝着第三次泡过的茶叶,果然滋生出绵长的清幽来,对有这样的熬劲佩服得赞口不绝:“如果真的能够开发出批量来,你完全可以注册自己的商标,价值远远超过鸡鸣茶。你想,现在的鸡鸣茶是六百元一公斤,你这茶叶少说也可值一千元一公斤吧,按照物以稀为贵的原理,一年既不要生产过多,也不要生产得过少,只需要两百公斤,毛收入就可达到二十万元,这比你一年生产十吨的大市茶还划算啊。何况,这两百公斤的投入更低,成本更少,值得思考啊。”
李达一番对比分析,说得龙厂长心生灵感,略略沉思之后,点了点头,赞同道:“我本来早就有这种想法,可是,我现在还没有打算付诸实施。等时机成熟后,一定请你帮我参谋一下。”
“现在不是时机,你准备等到什么时候才是时机?人们生活消费的趋势已经向高档享受方面的目标迈进,时机已经来临。难道等你老了之后才行动?到那时恐怕你想做也没精力了。”
“道理是这样。不过,你想想,我承包这茶厂,虽然规模不大,一年就那么十来吨的产量,可这关系到附近两个乡镇几千户农民,他们每年的鲜味还得靠茶厂来收购啊。还有,这茶厂也欠你们银行几十万元的债务,总还得有个说法吧?虽然有两年没有发生过交往,但总不至于无限期的拖下去吧?说个心里话,我倒想辞掉厂长,自己单干,可政府不会同意啊。如果我把精制的绝技和这茶厂搅和在一起,我的成果能独立享有吗?还不是为镇政府作贡献?这我可不糊涂。不过,我想,这茶厂也可能坚持不了几年,因为从近年来的市场分析,大市茶已经走向低迷和疲软。正如你所说的那样,如今的人们开始走向高档消费,粗放加工的茶叶越来越不适应消费市场。像前几年,在这时候早就销得差不多了。可从去年开始,直到九月份都还有三分之一的成品无人问津;今年以来更加滞销,现在已经是七月中旬了,我还有近四吨的成品连意向性的信息都没有,到底是亏还是赚,至今都没把握啊。这是在你面前我才说实话,要是其他人,我话都不想搭理呢。”说完长长的叹了口气,难为情的苦笑着。
李达安慰道:“商场就是这样,这是商品规律和市场规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也难以完全准确的把握。不过,卖不出去有货在,俗话说,只有背失的人,没有背失的货,不过是迟早的事,最终还是销得出去的。好啦,该下午上班的时候了,以后抽空再来和你闲谈。”说完站了起来。
“好吧,只要不嫌弃,有空就来坐一坐,保证下次不会说没有开水这话了。”
两人哈哈大笑,握手告别。
44 啃掉茶厂硬骨头(三)
李达回到营业所办公室,心理别说有多高兴,因为他原以为龙厂长一定会对他冷目瞅眼的,结果得到的却是意想不到的热情和信任。这世道真是有些怪异,我李达到底是个什么人?不就是从农村出来多读了几天书的小知识分子吗?为什么每走一路都能获得良好的印象?我得认真总结一下,到底是能力出众,还是为人有方?看来,两者皆有,应当缺一不可。要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己,还得继续从书本里获取更丰富的营养,从实践中积累更有用的经验,唯有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进取的精神,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方能稳中求进,稳中取胜。这是今后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标准。
话题还是回到与龙厂长有关的茶厂贷款上来。今天虽然没有深入到核心内容,但已经开启了一扇希望之门,只要和龙厂长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一定可以重新走上合作之路,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如何打破龙厂长不谈及贷款一事的僵局?李达左思右想,觉得不能急于求成,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只能步步为营,见机行事,让姓龙的“怪人”消除疑虑和担心,心甘情愿的主动提出来是最好的办法。
恰在这时,李达的老乡和朋友——曾经为李达做媒介绍李达和陈豪谈恋爱的毛子,带着一位朋友来到李达的办公室。李达喜出望外,连忙招呼道:“是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
“你这儿也不是穷乡僻壤,什么风都能把我吹来。”毛子一边和李达握手,一边指着自己的朋友介绍道,“这是余忠,我读农校时的同学和朋友。”
“稀客稀客,欢迎欢迎。”说着,与余忠热情地握手让座。
李达泡好茶后,毛子说明来意:“余忠这次从江城来,主要是想采购一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