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4 页)
蠹Φ埃�瓿伞�
做面的整个过程娴熟利落,行云流水一般,没有半点多余的动作。那碗面说不上多奢华,可配料、汤头和火候,都很讲究。时间也把握得刚刚好,早一点晚一点,都做不成这碗清香爽滑的浇面。一个小面馆的妇人,居然有这等厨艺,着实令人惊叹。
香味弥漫,引人垂涎,阿福忍不住连吞口水。
叶知秋吸了吸鼻子,“元妈,你这高汤是用鱼、鸡和猪骨熬成的吧?”
元妈似有惊异地打量了她一眼,却没有答话,端起那碗面,坐在灶边吃了起来。她的吃相很文雅,细嚼慢咽,没有一点儿声音。
叶知秋讨了个没趣,尴尬地摸了摸鼻子,“元妈,那我先回去准备准备,明天再过来。”
她只带了几斤土豆,打算做样品请人品尝的。没想到这么快就找到了铺面,看元妈的样子,并没有考校她厨艺的意思,那点东西也不好干什么。她要回去跟成老爹和虎头交代一下,还要买点儿配料,收拾收拾土豆,只能明天再正式开张了。
“今天晚上开夜市。”元妈头也不抬地道。
她这话题有点突兀,叶知秋一时没反应过来,“啊?”
阿福也想起这茬来了,拍着手道,“对啊,马上就冬元节了,该开夜市了。”
托前任的福,叶知秋对“冬元节”这个词有些印象。除了过年,华楚国有四大节日,分别是春元节、夏元节、秋元节和冬元节,合称四元节,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每到四元节的时候,各大府城都要提前半月开夜市,以示庆贺。
四元之中以冬元节最为热闹,因为到了这个时候,一年的耕作基本结束,人们都闲了下来,余粮充足,腰包也最鼓。按照华楚国的风俗,冬元节要进行冬补。吃饺子馄饨,吃牛羊暖锅,吃麻油炖鸡,还有小孩子最喜欢的面糖,油酥饼,豆面糕,绞棍糖稀,老少皆宜的糖葫芦也会隆重上市。
除此之外,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吃。比如清阳府,就有一种名叫“荷包藕”的小吃,用秘制的藕条加上青红丝、蜜饯、干果仁包成荷包的形状,烘烤或者油炸做成,是一种可口的甜食。
节日是消费的代名词,第一天可是抢占市场的最佳机会,岂能错过?叶知秋当机立断,“我先回村里一趟,拿了东西再回来。”
元妈没听见一样,沉默而专注地吃着面。
叶知秋也不以为意,打了声招呼,便拉着阿福出了面馆。
“成家侄女儿,咋样?谈成了吗?”老牛叔一见到她们就急着打听。
“成了。”叶知秋一边答一边上了车,“老牛叔,走吧,回小喇叭村。”
老牛叔愣了愣,“啊?这就回去了?”
“爹,快走吧。”阿福比叶知秋还急,催促着,“知秋姐姐还要回来呢!”
“还回来?”老牛叔表情吃惊又不解,“这是折腾啥呢?”
叶知秋和阿福对面坐好,笑着道:“先走吧,路上说。”
“好嘞。”老牛叔甩了个清脆的鞭哨,驾起牛车,吱吱嘎嘎地往城外赶去……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第021章 组团掏洞
冬元节前后,正是掏洞的好时节。掏洞是一种打猎的方法,就是在动物进入冬眠的时候,找到它们的洞穴,进行捕捉。比起活猎,这种方法既安全又省力,深得山村人民的推崇。掏洞又分掏土洞和掏水洞,掏土洞即猎取陆上动物,掏水洞就是捕鱼打捞水货。
叶知秋回到小喇叭村的时候,正赶上村里的人组团准备进山掏洞,村子正中的大路上站满了人,热闹极了。出去的多半都是青壮年,由几个经验丰富的老人领队。
男人们背着大号的背篓,腰间挂着几卷的麻绳,带着铲子,铁锹,刀子,火折,网兜,还有削尖的木叉,脸上洋溢着即将出门的兴奋和迫切;女人们拉着自己的丈夫、父亲或者儿子殷殷叮嘱;孩子们为还没吃到嘴里的肉而欢欣雀跃,在人群之中跑来跑去地撒着欢儿。
村里有规矩,女人和不满十四岁的孩子是不能进山的。不许孩子去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不让女人去则是迷信和偏见。说是女人阴气重,会冲撞山神,失了庇佑,只能留守家中,等待男人们满载而归。
还有一个不成文规矩,水洞和土洞只能掏一个,掏了土洞再去掏水洞,就是对山神和水神的不敬,会受到鄙视和排挤。老牛叔和他的两个儿子都是掏水洞的,要过完冬元节,等水面彻底结了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