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3/4 页)
,自然皆大欢喜,天下太平,可要是选了那潘凤梅,也不会因此就凄风苦雨,天塌地陷。想想自己,倘若哪一天和那麻子缔结百年之好,谁能保证不教许多人跌破眼镜呢?想到这里,阮红旗心中释然了。不错,自己认定的,未必别人也那么想,老爹自有老爹的生活准则,无须别人去为他更改。
她扭头看去,老爹不知什么时候歪在沙发上已打起了鼾声。
这会儿,她心里特别地想见到麻子。而且,她觉着,麻子脸上的麻点其实并不那么显眼,真的很浅淡,几乎浅淡到可以忽略不计。再说那教她时时感受到的刺痒,也没什么不好,刺痒毕竟也算是一种感觉,有感觉总比没有感觉好。——倘若一个人没有了感觉,姑且不说这感觉是好是坏,那么这个人就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爱情尤其如此。她决定,过一两天再去麻子那个“寒门”走一遭,看看那只会叼鞋子的老猫,看看麻子叮叮当当地做木活儿,再听听麻子不留神甩出的几句粗话,碰得巧了,兴许还能听到他老妈唠叨些个鸡零狗碎。
别忘了,临去前再把那十个手指甲和那十个脚趾甲好好儿染一回。
第七章 雅士
红色的花 蓝色的花
是春天开在山野的誓约
与他 与你 与我
多少情意和风带雨
细细赏
莫轻折
?摇?摇——《誓约》1999?郾5?郾3
学校也远不是一方净土。
表面上,绿树红墙,无是无非的,其实,那里面差不多每日都流传着各种隐私。那种场所节奏大都很散漫,因而也历来是流言的滋生地。你想,教完了三两节课,花十来分钟批罢作业,剩下的大把时间,做什么呢?沏杯茶水捧了,四处转转,样样人事并无新意;扯过当日的报纸翻翻,更添乏味与懊恼,发几句牢骚,骂两声粗话,那景况也不过是昨天的翻版。于是就各处地嗅,看看哪里藏有制作流言的原料。此刻这种人的嗅觉是极为灵敏的,别人眉眼间的每一条纹路,衣衫上的每一个褶皱,甚至眼睛里的每一道红丝,不经意打的每一声哈欠,都可能激发他们的兴奋神经,被他们打造成一个有声有色的流言。室内,走廊,门边,墙角,你随时可以看到这些流言家闪动的身影和暧昧的眼神。敬业的分子固然也不乏其人,每个办公室里总有一两个在那里终日伏案操劳,那课程备得一丝不苟,备课本上的字行是行列是列,更考究些的人是可以写出体式的,或颜真卿,或柳公权,或赵孟�,自然,效法今人庞中华的居多。看了教人肃然起敬。敬业者总有做不完的事,案头工作告一段落,忙又传讯那些顽劣的小痞子,慈母样苦口婆心地劝导,又都擅打持久战,直至将小痞子劝导得人困马乏举手投降为止。这样的人是不大有隐私的,也是不大有乐趣的。阮红旗和麻子都不是这样的人。
李雪庸自然也不是。在小城,李雪庸算得上风雅之士,属小城名流,是与阮大可、王绝户齐名的。
他在小城土生土长,十七八岁就掌管了小城这所学校,起初学校还只有百十来号学生。他人不算太怪,貌相平平,却透出一股浓厚的旧文人气味。爱读杂书,越怪的书他越爱读,据说,他竟将一本《齐民要术》读过五遍,《遵生八笺》、《辍耕录》也是常翻的枕边书。惯写一手好诗词,推崇老杜与范石湖,内行人看得出那字里行间确有唐宋遗风,绝非常人的附庸风雅或信笔涂鸿。李雪庸差不多每有新作都要与阮大可、王绝户二人推敲一回,那两人也堪称知音,每次读他新作都能说出子丑寅卯来,或褒或贬,恰好搔到李雪庸的痒处。李雪庸又能写字,颜、柳、欧、赵各书家他都摹得极圆熟,写得好的是那种大字,簸箕样大小,墨蘸得很饱,走笔粗放任性,中途也不再蘸墨,写到最后往往露出枯相,还有求字的人偏喜欢那种若断若连的枯笔。阮、王二人家中都挂有他的大字,阮大可的一幅是孟子的“求放心”,被阮红旗要去挂在闺房里了,王绝户的一幅是苏东坡的“山高月小”,他给自己写的一幅则是老杜的“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显然有那么点怀才不遇的意思。三人一有闲暇便相邀聚首,小酌数杯,清谈半日,你说你的医,我说我的易,他说他的诗,在小城享有雅名。三人中李雪庸最爱说,兴起时可不绝地诵读老杜的《秋兴》、《咏怀古迹》和范石湖的《四时田园杂兴》。
说起来,李雪庸统治小城这所中学快四十年了。
小城这所中学坐落在镇边,四面给高大的杨树围着。一圈儿石头围墙,年月久了,黑黢黢的,这一处那一处裂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