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部分(第2/4 页)
协约国还是同盟国,大家都清楚一点,决战一定是在西线,在德法战场上,对德国来说,拿下巴黎就能迫使法国分裂或者投降,从而以胜利者的身份坐下来谈判停战结束战争。
对英法来说,无论德奥在东线的俄国人身上啃了多少好处扶持了多少个宣布**和自治的新国家,只要英法攻破兴登堡防线,战争对德国来说就彻底完蛋,德国没有俄国那样的战略纵深可以大踏步的后退到乌拉尔到西伯利亚去。
德国也不可能像当年俄国人扔下莫斯科那样扔下柏林进行战略性的后退,德国无路可退,要么胜利,要么失败,可就是没地方退!
战争打了三年半,英法和德奥都疲惫不堪,德国的潜艇战虽然让协约国的远洋船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英法的补给线就从来没有被掐断过,大不列颠在全球庞大的殖民地使得这个国家的韧性比法国要强的多的多!
鲁登道夫对打败法国保有充分的信心,但是对让海峡那边的英国人投降,却没有报那么大的希望,当然,美国人是商人,对那个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来说,只要德国肯停战,美国随时都举双手欢迎,前提是德国得为之前三年半的战争付出代价。
而这代价,可能远超德国在东线从俄国人身上抢来的那么些领土资源和人口。
当然,鲁登道夫内心深处的隐忧还在于,布尔什维克在俄国掀起的波澜和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巨变,很有可能这运动会不断蔓延和渗透到周边国家的工人和老百姓中,德国各地的工人也出现了罢工的风潮,虽然工人们第一时间被军队送回了车间,但是如果长此以往放任下去,谁知道德国会不会成为下一个俄国?
当年那个什么主义可是在德国诞生的!这一点虽然德国的有识之士都不啃气,但大家每次谈到俄国的局势时,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叹息却一目了然。
德军主力绝不能在俄国那个泥潭里陷的太深太久,芬兰、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波兰、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这些已经**和宣布了自治的国家,是面对苏俄这个泥足巨人的包围网和缓冲区,谁知道布尔什维克和他们那个主义会把俄国最终搞成什么样子?
德国不能冒被同化或者一起被异化的风险,这不是单纯的国家利益的问题,这是颠覆了整个意识形态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在1918年3月初,德国陆军统帅鲁登道夫加紧了把主力从东线西调的行动,当然,还有一列列从占领的俄国土地上运回来的谷物和粮食。
粮食是稳定一切压倒一切的硬通货,在1918年的这个春天!
于此同时,随着德国将被占领的俄国领土上的谷物和粮食掠夺一空,又正值春天这个青黄不接的时刻,1918年俄国史无前例的大饥荒终于爆发!
三年半的战争中,沙俄政府、临时政府大规模的动员和征兵,在使得俄军成为全世界最庞大的军队的同时,也使得广大的农村失去了自己的壮劳力,三年半的战争中,俄军最多时曾高达500万人。
当然,除了当初被鲁登道夫在东线的成名战,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围歼战,史称“坦嫩贝格战役”中一举围歼的俄军主力第二集团军之外,很多俄军集团军中三个士兵共用一把枪是常态。
第二百三十七章 乌里扬诺夫重新出山
1918年的春天对绝大多数俄国老百姓来说都是恶梦,沙皇和临时政府那会儿至少大家还能吃得上饭,可现在哪里都没有多余的粮食,从前线被士兵委员会解散和复员的旧沙俄军队几百万人成为返乡的流民。
社会治安无可避免的陷入恶化状态,这些为了祖国在前方奋战了三年半还活下来的战士,突然一夜之间醒来发现自己成了无家可归的复员军人,从离开部队驻地的那一刻起,得自己管饱肚子,每个人手里拿到的那几个卢布在粮价飞涨的此刻根本都不够买面包的。
当然,布尔什维克在招募和组建红军,可是要加入首先得问你支持那边?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还是布尔什维克?
对大部分沙俄底层的官兵来说,很多人一辈子都是个文盲,更弄不清什么叫做主义,什么叫做剥削,什么叫做革命,红军负责招募新兵的那些干部们面对蜂拥而至要求参军的复员军人,最后选用的甄别办法就是问他家里有地没有?
“长官,我家是贫农,家里是种着几亩地呢,可打的粮食怎么也不够交税的,我觉得我符合参加红军的要求!”一个来自顿河的哥萨克复员军人牵着自己的马,跟负责招兵的红军新兵招募人员软磨硬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