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部分(第2/4 页)
道了,王书辉下面的答话,不会是虚与委蛇的假话。
想了一会儿之后,王书辉才开口说话了。他对顾君恩三人说道,“以三位先生的眼光,如今这天下的形势如何了。”
王书辉的问话,回答起来非常的有难度。这是对三人国家级视野的一种考验。从传统的角度说,任何一个读书人都不会随便的回答这样的问题。他们都有读书人的自尊和自傲。他们都觉得,即使不能像诸葛孔明一样说出《隆中对》来,但是,也要把自己的最高水平表现出来。
无论王书辉是不是个造反者,无论自己是不是要接受王书辉的招揽,自己都必须把自己的水平表现出来。这是三人的共识。
思维敏捷,一直关心国家大事的顾君恩第一个回答了王书辉的话,他说道到:“大明太祖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上承唐宋之法礼,下救秦汉之遗民。得国之正,旷古绝今。朱氏享国两百余年,虽祖宗之德有所稍减,但是天下万民仍要尊其正统的。”
顾君恩讲的是朱明王朝统治中国的正统性。对于洪武皇帝朱元璋得国的正统性问题,后世的很多史学研究者也是认同的。对于这一点,王书辉也觉得有道理。所以他点了点头。
对于社会关系问题考虑的最多的牛金星第二个说道:“大明以士大夫治天下,与士大夫共天下。上有内阁总领国政,下有士绅主持乡间。无论在朝在野,士大夫与大明都共生共存,血脉一体。士大夫与朱明虽多有龌龊,但皇权政权有争有和。两百年太平岁月,恐怕天下万民不易鼓动。”
牛金星讲的是明王朝的统治阶层的组成。大明朝的士大夫和皇帝,是一种共生的关系,而在于他们这些读书人看来,想要造反,没有士大夫阶层的支持是不会成功的。所以,他对王书辉论述士大夫对明王朝的忠诚,就是想要告诉王书辉,光是有武装力量,想要动摇朱明王朝的统治是很不容易的。
王书辉虽然根本就没准备去争取士大夫阶层的支持。但是,他也知道,从封建王朝更新换代的角度考虑,士大夫阶层的投靠是很重要的。汉朝建立有战国贵族的支持;魏晋建立有门阀集团的支持;隋唐建立有世家大族的支持;宋明维持稳定,有科举制下的读书人的支持。这些都是封建王朝能够成功建立和维持的重要因素。
虽然王书辉想要建立的国家,是完全不同于封建王朝的近现代国家。但是,从历史的角度而言,他不能说牛金星的话是错的。所以,他听了牛金星的话,也是若有所思的点着头。
年轻时代的宋献策,还不是后来的那个喜欢装神弄鬼,好逞图谶之术的老头子。因为在三个人中的脑子最慢,所以他最后一个回答王书辉的话。但是他说的话却有些惊世骇俗的味道。
他说道:“以在下之见,如今恐怕是快到了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时候了!”
听了宋献策这语气坚定,效果却恍若惊雷的话,顾君恩和牛金星都心中大惊。
他们两人心里都不约而同的叫到,“这个小矮子害死我也!这等大逆不道等若叛逆的话,可不是你这个读书人该说,我们这些读书人该听的。这个死矬子是要害死我们么!”
。。。
第128章 “怎么做”和“为什么”1
王书辉是个唯物主义者。【】。しw0。他的历史观,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他认同著名理论研究者马前卒的一个论断。按照马前卒同志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历史观,原因就在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也就是说,它研究的是一个简单的,历史是怎么从一件事情发展到另一个事情的过程。简单的说,唯物史观研究的是“怎么做(到的)”的问题的。
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作为具有科学唯物史观的人,王书辉认为,历史的发展没有任何的主观性。它是一个纯粹的,客观的过程。
“古代农业社会里的一个唯物主义者”。这是一句再简单不过,再没有什么花哨修饰的陈述句了。如果是因为偶然的因素,在古代社会里原产了一个唯物主义者,这没什么了不起的。
但是,就像本书前面的章节提到过的一样,一个通过时空门穿越到古代农业社会的,掌握着巨大力量的,信奉唯物主义的工业党徒,他对于古代农业社会的影响力,那绝对就是把一头霸王龙扔到人群里,把一头发狂的饿狼扔进羊圈里,把一个大色狼扔到日本女澡堂子里一样的效果了。
就在王书辉在自己的会客室里,和顾君恩、宋献策和牛金星三人,讨论天下大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