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页)
旋风了,在心里荡过来荡过去,把骨头都荡酥了。身子这辆破车,没汽油了,踢里哐啷,发出破烂的声音。他是挨过饿的,耐饿的本事比常人强。六零年那次,他都肿了,眼里老冒金花,气丝儿就要断了。他挣扎着起来,一枪打死个乌鸦,才救了命。人说乌鸦吃死人,吃不得。吃死人怕啥?总比饿死强,此刻,能有块乌鸦肉也成。那肉,带点儿酸味,不好吃。但此刻想来,那是怎样的美味啊!早知道会被抢去,就把那些馍馍都吃了,把那些水都喝了。这念头,显然很荒唐,但又是多么奢侈的荒唐呀。 夜风吹来,凉飕飕的。这凉,虽不能消解渴意,但品来,仍很亲切。这便是夜行的好处了。孟八爷仰脸向天,连吸几口,叫凉意充入体内,抵挡渴去;抵不了渴,就冲那燥去;冲不了燥,就在腔子里荡去。但那饿,却实在太逼人了,前心都贴到后心了。他发现,自己做错了一件事:没趁天亮,摘些酸刺果儿充饥。那酸酸的甜甜的果儿,此刻想来,真是享受呢。口舌因之而润泽了些。老糊涂了。他埋怨自己。 马上,他便想起:沿了这道,直通了去,有片很大的沙枣林。这沙枣,虽不像猛子家的那样有很厚的肉头,但充饥没问题。那沙枣很繁,随便一捋,就是一大把。而且,记忆中的沙枣林带,离这儿并不远。 孟八爷加快了步子。    
《狼祸》第七章6
摸黑吃了一捧沙枣,又捋了一堆,脱下贴肉的汗褂儿,把沙枣兜了,就当不了饿死鬼了。只是这沙枣涩,吃几个,嗓中便越加燥得难受,舌上也有了一层厚厚沙状物。饿虽消解了,渴却愈加汹涌,把心也淹了。 倚了沙枣林,迷糊片刻,天就亮了。 这林带,还是农业社时栽的呢。那时节,爱战个天呀,斗个地呀,汉蒙人民团结起来,在沙漠里留个“宏图”呀。别的“宏图”,都没了,只这沙枣林,留了下来。这树,耐旱,根扎得深,叶上又有沙状的粒儿,能保水分,就活了下来。还因了它们的活,许多沙丘死了,梭梭呀,冰草呀,沙米呀,酸刺呀,趁机占领了沙丘。 天亮了。 孟八爷掏出个塑料袋儿,上了沙丘。夜里晴透了。早晨,冰草上就结了霜。孟八爷用指甲刮几下,用嘴唇抿抿那亮亮的粉状物,一抹冰凉的水感就沁入灵魂里了。这法儿,还是张五教的呢。一叶冰草上,刮下的霜花,一化,就有一粒水豆儿。这水豆儿,虽小,但总是水豆儿。一个水豆儿,两个水豆儿,三个水豆儿……几十个水豆儿,就能润了嘴唇。虽不能完全消了渴,但多少能缓解一下症状。在远离了海子的干涸的沙漠里,除了天下雨雪,能捕捉水的,只有这法儿了。 抿一阵,嘴唇润多了。孟八爷又往塑料袋里刮霜花。他不敢敷衍,因为,太阳一出来,连这点儿水气也没了,多动作几次,袋里的水豆儿就多几粒。等烈日当空时,这点儿水,几乎等于命呢。 刮了一阵,塑料袋里的水豆儿多了,一颗,两颗……渐次滑下,就在袋角里汇成了一大滴水。这是水,是真正的晶莹透亮的水,是此时此地惟一的水。水,这词儿,一想,就有不少清凉呢。他认真而快速地刮着,一不小心,叫冰草割破了手指,血一下渗出,又一下干了,仿佛那血液,也稠糊到极致了。 太阳渐渐高了。这惨白的日头爷一照,冰草上的那点儿清凉就没了。孟八爷住了手。袋中,已汪了水了。充其量,那汪的水,连半口也没有,但此刻,能给人带来安慰呢。他在衣服上揪个线头儿,认真地扎了袋口。他扎得很慢,很紧。不然,那点儿晶亮,很快就会被大漠抢个精光。 孟八爷又在酸刺上摘了些酸刺果儿。这果儿色红,不大,味酸,一入口,口就润泽了。有了它的陪伴,能多吃些沙枣。 包好沙枣和酸刺果儿,觉得渴仍在啸卷,不由得眼馋那柴棵下没被霜杀的绿草了,就顺手揪把青草,团了,放口中嚼,嚼一阵,先有潮意,渐渐,竟有绿汁了。他很是惊喜,这法儿,似乎比刮霜粒还管用,只是,他又得退化为食草动物了。食草就食草吧,为了生存,也顾不上名分了。 嚼阵草,缓解了渴,又开始上路。腹里填了点东西,腿脚又有些力气了,伤腿也不似昨日那么疼,除了时不时因脚的突然下陷撕扯一下外,疼感钝多了。脑中却仍是平静,不像发生过啥事。骆驼叫人抢了,但那是过去的事,回去了,生法儿给红脸赔一个;食物和水叫人抢了,那也是过去的事,此刻,又有了法儿;挨了一刀,也过去了,过不了几天,伤口就会长好,也犯不着去骂天骂地。只是有些可怜鹞子们,心迷了的人,总是瞅不清眼前的路,前面是个深崖,还以为是条大路,一猛性子撒野呢。那张五,迷了一生,瞎师傅教了一帮盲徒弟,执迷不悟,想来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