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词呐?词还有最后俩字。快点快点,褚妹妹,快说完那俩字,我让人誊录下来,贴到寺庙的墙上,也仿佛一段‘碧纱笼’故事。”
据说,唐代有一名青年学生进京赶考借住在寺庙里,寺院的和尚都不待见这位白吃白喝的穷学生,特意先开饭后敲饭钟,让穷学生错过饭点。这位穷学生于是在庙墙上愤怒题诗,但等他高中之后,做官多年再重回庙里游览的时候,发现庙里和尚很细心地用碧纱笼将他题的诗罩了起来,生拍那些诗句被风吹雨淋……
施衙内这是抱怨。
桃花坞里也有一座道观。
原本,施衙内以为他可以仗着老爹在无为军做判官的权势,桃花观的道姑们还不巴结着接待他们一行人,没想到却撞了个冷脸:桃花观借口房子都租出去了,如今没有空闲的屋子,因而拒绝这一行人入住观中。
在着力讨好的女友面前,桃花观如此不给施衙内面子,施衙内简直觉得丢尽了脸,他很恼火,后果……后果似乎不严重。
桃花观说她们把房子都租给了准备参加秋试的秀才,一间空余房子都没有。施衙内虽然嚣张,他老爹虽然权势很大——相当于地委监察主任的角色,但这年头谁敢得罪考生?
那些考生一旦通过州试,再到京里参加完省试殿试,谁又知道他们当中,能否会出一两个跃龙门的未来丞相。
所以,即使在自己的女友面前,桃花观的道姑很不给面子,施衙内也只能带着大队人马,乖乖的来到桃花观后坡,在这片桃花林中找了一片空闲的草地,消磨女儿节的美好时光。
好在桃花观也不敢凭空得罪这一行六七个衙内们,她们派了一名女尼姑随行伺候,还殷勤的奉上道观中自酿的酒水,让施衙内觉得稍稍出了口气。但这口气依旧不顺畅,施衙内还想闯进庙里,进行一场流传后世的涂鸦。
有海州第一才女褚素珍姑娘做的春游诗,就仿佛杀猪人有了屠刀一样,正称手。
看看,你们这群占据道观的应届考生都看看,你们的才华有我的女友高吗?
见到我女友写的诗,你们还敢在我面前说自己识字吗?
连字都识不全,也敢来府城赶考,还大摇大摆的占据庙观,弄的我堂堂施衙内,只能灰溜溜的带着女友坐在山坡上——你们这群没知识的鸟人,犯了多大的错,知道吗?
桃花观派来伺候的女尼姑名叫妙泰,这名眉目清秀的、二十岁出头的女尼姑一直懒洋洋的坐着,听到施衙内的叫嚣,她只是和煦的笑了笑,有气无力的回答:“我替衙内准备好笔墨,不知衙内喜欢庙里那块墙壁?”
施衙内缩了缩脖子。
这位妙泰又是施衙内不敢招惹对象。
妙泰没出家之前,也是官宦人家的宝贝丫头,但她自小体弱,生身母亲早早死了,于是,在当地做官的父亲便把她送入道观修身养性。若干年后,妙泰父亲任职期满,准备离开当地,妙泰却不愿随父亲回乡,于是,她父亲利用权势买了一份出家的度牒;于是,妙泰便算是桃花观里的正式出家人了。
与大多数走街串巷,靠传播是非,哄骗富人家眷钱财的道姑不同,妙泰的父亲临走的时候,替女儿在海州城外买了一块庄园,百十亩土地,而后捐给庙里一大笔钱。别的不图,只求女儿住在庙里不用为谋生而奔波。而妙泰有了这些依仗,在庙观里一贯独来独往,身边几个老尼姑伺候着,还有父亲留下的两个丫鬟傍身,平常根本不参与庙中的俗务,一排清高孤独自赏的模样。
但正因为如此,妙泰也很得一些自命清高的官宦女子的喜爱。
这些官宦人家来庙中烧香做法事的时候,最喜欢妙泰小院的清静,也喜欢妙泰饮食居住中,透露出的官宦气派,常常向主持要求居住于妙泰小院,并由妙泰亲自接待的……当然,妙泰独居寂寞,也愿意答应观主的请求,并在与官宦女子的交往中,重温过去的生活。
所以这位妙泰虽不常出去串门,却跟全海州城的官眷关系密切。当然,也正是这次因为有妙泰出面接待,才让施衙内不敢在桃花观撒野……得罪了眼前这尼姑,等于得罪了全海州城的女眷们,女人传起闲话来那是很恐怖的。
施衙内郁闷的转向褚姑娘,后者瞪了施衙内一眼,不以为然的说:“你居然也知道碧纱笼的故事……等等,大家静一下,仿佛……又有声音传来?”
确实又声音传来,那是一声极端高分贝的惨叫,隐隐约约,似乎在叫嚷“鬼”什么的。
紧接着,桃花林深处、桃花观的庙墙后面,传来一阵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