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消营建制。原2营调归决死2纵队25团,3营9、10、11连合编为1个连,团辖1、2、3、4、5连和机炮连。1943年3月24日,决1旅兼太岳军区1分区,59团重新调归决1旅建制,恢复59团番号。12月,该团3连奉命调晋南,开辟太岳军区5分区,全团仅剩4个步兵连。1944年夏,该团坚持岳北抗日根据地斗争,先后参加了交通破击战、百团大战、反“扫荡”和反“蚕食”及根据地反顽斗争,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1944年5月初,该团以2、4连组成豫西先遣支队,由团长张春森率领南渡黄河,深入豫西新安、洛阳一带进行侦察活动。10月10日,该团奉命撤回太岳分区,11月再次随同“豫西抗日游击第2支队”南渡黄河,活动在新安、渑池、洛阳、陕州、洛宁等地区,在上级直接领导下,广泛团结群众,积极打击敌人,开创了上述地区根据地。1945年2月成立豫西2分区时,该团隶属该分区建制领导。9月初,该团在陕县观音堂地区,包围了国民党渑池县长上官子坪旅2个团,激战终日,全歼敌人,毙伤敌300余人、俘敌700余人。9月底,该团在洛宁县阳坡村歼灭国民党军李桂五旅300余人,我无一伤亡。
1945年10月1日,1支队率各县独立团、区干队和县政府工作人员及随军家属共万余人,告别用鲜血创建的豫西根据地,由登封县圈门出发,南下桐柏山区。次日,支队途经临汝县焦村时,教导团突遭敌袭击,副政委张思贤牺牲。支队经宝丰、郏县、叶县、方城、沁阳等县南下,沿途击退国民党军和地方武装多次袭击,10月中旬进至桐柏山区。24日,1支队与新四军5师胜利会师,尔后配合该师主力攻寺克桐柏县城,同时占领平氏、祁仪镇。
当时,与豫西部队同时向桐柏会师的,还有从湘粤边回师的359旅(王震)南下支队和冀鲁豫军区水东8团。10月30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鄂豫皖中央局改称中共中原局,郑位三任书记;同时将鄂豫皖军区改称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委郑位三,副司令员王树声、王震(兼参谋长),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王首道。11月上旬,中原军区在河南桐柏山区召开干部会议,讨论部队整编和作战等问题。为了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中原军区决定将主力部队合编为2个纵队和3个独立旅。据此,河南军区部队与水东8团合编为中原军区1纵队,司令员王树声、政委戴季英;将1支队改编为中原军区1纵队1旅。
部队改编以后,编制相应进行调整:旅将通信队、侦察队、特务连,扩编为旅直特务营。35团改称1团,共2400余人。以1、2、8连编为1营,5连和伊川、登封、密北地方武装一部编为2营,9连和偃师独立团编为3营,扩编团特务连、机炮连、卫生队。团长王诚汉、政委黎映霖、副团长王永元、参谋长王秦五、政治处主任杨大猷。3团番号不变,共2300余人。以3、4、6连编为1营,巩县独立团1、5、6连编为2营,7连和荥汜独立团一部编为3营,扩编团特务连、机炮连和卫生队。团长钟发生、政委陈行庚、参谋长沈甸之、政治处主任梁景杰。将旅教导团改编为干部轮训大队,共有学员500余人,辖3个中队。大队长王中原、政委李启堂、副大队长徐自强;同时河南军区决定将59团正式调归该旅建制,番号改称2团,实有600余人。其1、2、5连编为1营,4连和机枪连及荥汜独立团另一部编为2营。团长陈应寿、政委张春森、副团长杨世兴、参谋长王波、政治处主任吴立兴。整编后,全旅共约6000余人。
11月3日,为了执行中央“六个月猛战”的方针,1旅由桐柏县新集镇、平氏镇地区,以远距离奔袭一举攻下唐河县城,歼顽军100余人,毙伤敌47军援兵300余人;尔后配合主力阻敌于泌县南部,湖阳镇,给进犯国民党军47、69军以沉重打击。
12月中旬,根据国内形势变化,中原军区主力开始向大别山区转移。25日,1旅随1纵队主力由河扫县明港镇附近,东跨平汉铁路,进入豫东平原。30日,攻克了豫东重镇汝南埠、寒冻镇,俘敌500余人。
1946年1月初,1旅经息县渡过淮河进抵潢川县城,守敌已闻风而逃。6日,1旅配合2旅一举攻占光山县城,共毙伤俘敌600余人。13日24时,国共停战令正式生效。1旅随1纵队进驻光山县白雀窝、小界岭和商城县砖桥、余集一带休整。
第三章 中原突围
1、
孤军皮旅 铁流三千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