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部分(第2/4 页)
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那就得到战场上去检验了。
对于正将魏疏笙,李凤梧确实有些诧异,没想到魏族竟然还有这么个牛逼人物。
正将啊,正儿八经的主力营长。
能成为襄阳第一望族,真不是说着玩的。
前有进士老爷子魏半山,后有二房魏平川在徽州为官,又有三代子孙魏疏笙在光化军担任实权校尉。
文臣武将,魏家都有了。
如此家族,在今时没落的襄阳,岂能不是第一望族。
张超和张明之出兵已两日,襄阳府内,治安巡逻有黄斐弘带领县衙差役配合着郭靖带领的府兵,两千新兵的操练更是轮不到自己指手画脚。
是以李凤梧开始思考,如果真到了需要死守的地步,那么自己怎样利用上帝视角来帮助大宋守住襄阳?
守住襄阳就是守住自己的仕途。
更是守住自己的脑袋。
可无论怎么想,都没有什么有效办法能为襄阳打造出一支雄师来。
所以说,穿越者也是人,不是神。
不是每个人都有刘秀那种能力,可以施展大陨石召唤术——如果李凤梧有刘秀的本事,恐怕就不会货与帝王家,而是想着窃国了。
吃过早食,带着朱唤儿漫步在襄阳街道。
至于恶仆李巨鹿,这几日反而很少露面。
青石板铺就的长街,因为昨夜下了场小雨,洗掉了尘埃却又不留下泥泞,再经艳阳照耀,襄阳城宛若新生一般,很是干净整洁。
大街小巷,酒肆茶楼饭店,贩夫走卒,依然一派繁荣。
路经一巷子。
两位白发老人坐在大榕树下,光影斑驳洒落在两位老人家的身上,此刻正捉子厮杀,棋盘上兵过河、炮当中宫,连环马踏,两车袭底,很是精彩。
李凤梧看了看,自愧棋力不如。
正欲离开,却听得一位老人抬起头,白发苍苍,一脸的褶皱随着笑容越发紧密,很是和蔼的笑问道:“敢问李知县,两位大使出征可有消息传回?”
李凤梧愕然,这老头子怎么认出自己的?
回身看着老人,“老人家,您怎的知晓两位大使是出征,而不是公干?”
老人笑眯眯的,“我家小儿子在安抚使治所当了个小差,所以老朽也知晓一二,李知县莫非不知晓?如今襄阳无人不知金人来。”
难怪……
虽然时代局限性,导致襄阳百姓不能即使知晓消息,但安抚使治所、转运司治所、襄阳府治、县衙诸多人员的家人亲属大多自襄阳,总会有那么点消息传出来。
如今襄阳无人不知金人来。
可襄阳城一切照样。
没有惊慌失措拖家带口逃难的艰辛汉子,也没有带着美貌娘子仓皇逃离的年轻官人……(未完待续。)
第三十六章都只是读书人人
李凤梧看着满大街的人,无奈的笑了口气,自己还是小看了大宋人啊——经历过诸多战乱,大部分不明真相的大宋人都淡定着呐。
怕也是有人怀着“金人影子都还没看见我就跑了岂非很没面子”的心思。
襄阳人确实有这个底气。
绍兴三十一年,张超率军大败金人,绍兴三十二年,李道于光化军境内大败金人。
两战之后,张超成了光化军节度使,李道成了庆远军节度使。
虽然近些年大宋对金作战败多胜少,但守备四川利州路的吴璘老将军除外,就是后娘养的京西南路也鲜少吃败仗,襄阳人焉能没有底气。
眼前这两位老人,此刻便气定神闲的下着象棋。
也许在他们看来,张超和张明之此次出征,必然又要凯旋而归。
另一位捉子对杀的老人放下手中那个欲卧槽逼宫的黑马,反手将过河卒横推了一步,恰好送到了红车口上,堵住顺下砍相偷士的一步,淡淡的道:“就怕又要无处不见新寡。”
说话很有水平,这两位老人应是读书人。
读书人不好忽悠啊。
李凤梧长叹了口气,“太平江山焉能不染血,边关才能升新月。”
两位老人抬头,目光中精彩熠熠,同声抚掌大笑,“好一句太平江山焉能不染血,好一句边关新月,李知县探花之名果然斐然出众。”
李凤梧谦虚的微微弯腰,“两位老爷子过奖了。”
执红子的老人抚着白须,红车不动,却抬了抬炮,架到中宫马之后,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