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1/4 页)
咝说乜吹剑��恢挂淮闻昊髦贫仍斐傻拇砦蠛屯纯啵��遥�谥矣诠膊�饕迨乱档耐�保�苛蚁M�恼�庑┐砦蟆!蔽抟烧庖彩撬�救说奶�取W詈螅��担骸拔以谧鞒鲎芙崾保�党隽俗约旱挠欣�谒樟�退勾罅值恼�叩囊饧�D壳罢庑┱�甙��持窒��亩�鳎�馐遣豢杀苊獾模喝魏未蛩愣疾豢赡苊挥写砦螅ā�复砦笫侨怂�逃械摹��?墒牵�勾罅值恼�咚���幕��亩�髟对冻���邢��亩�鳌N宜亢敛换骋桑�澜绺�篮玫奈蠢词怯胨樟�氖だ��谝黄鸬摹!�
罗曼·罗兰没有预料到的是:等到这日记公开之日,苏联已经走近它历史的尽头。他的最良好的祝愿是落空了。他其实应该想到:如果不存在一种克服那些消极东西的机制,这种结局就是不可避免的。后世读者感谢他在日记中提供的许多材料,将有助于研究这一历史现象。
1996年11月7日
(曾收入《辫子、小脚及其它》,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
。。
朱正:友好的眼睛看难堪的现实——读罗曼·罗兰《我和妻子的苏联之行》(5)
【附录】
“言过其词”
早就想看罗曼·罗兰的《莫斯科日记》,前几天在书店见到,连忙买下来。这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4月第二次印刷的本子。这确实是值得细读的书,对于研究苏联这一历史现象,研究罗曼·罗兰本人,都提供了不少足以引起深思的材料。译文呢,大体上说也是清顺可诵的。但不是没有可议之处。举一个例吧,第20页:“对这件事的言过其词的或者虚假的解释会导致何种不满”,这“言过其词”是什么意思呢?“言”就是“词”,“言词”可以连用。从上下文义猜测,译者想写的大约是“过甚其词”或者“言过其实”吧。原来我以为,这是排误失校,看到第59页,它又出现了一次:“许许多多儿童死于亚洲的沙暴(也许,这是言过其词)。”两行之后还有类似的一处,不引了。可见这就不能认为是排字的错误。
这样的错误还可以从上下文猜测出来。可怕的还有猜不出来的。例如第89页,罗曼·罗兰参观特列嘉柯夫美术馆,日记中评论了一些展品:“从十四世纪起的一些判决书是如此精致,可以把它们称为现代派作品。最精美的收藏品是十五世纪初鲁布廖夫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天使般的《三圣像》,匀称柔和,拉斐尔式的尽善尽美。……”“判决书”是法律文书,可以陈列在历史博物馆或法学博物馆中,怎么会出现在美术馆中呢?实在猜不出这“判决书”原来是说什么。
书中出现了许多苏联人的名字,译者有些采用了通行的译法,有些却别出心裁另行音译。例如苏联1930年至1939年的外交人民委员,过去中国的出版物中都是译作李维诺夫,书中却译作李特维诺夫(如第11页)。如果是对苏联历史不甚熟悉的读者,就可能会以为是另外一人了。
现在报刊上常有文章呼吁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程度。看来已经是颇为紧迫的问题了。能够译书了,掌握外语了,为什么不能也下一番功夫把本国语文也好好掌握呢?像这“言过其词”,可以作为初中学生语文考试的改错题,真不应该出自大学程度的人的笔下。
(原载1996年12月2日《文汇报·笔会》)
【附记】
上文刊出后,有人撰文反驳(见12月30日《文汇报·笔会》),说:
“十四世纪的‘判决书’,大抵用鹅毛笔书写,因其书法精美,作为艺术品收藏于美术馆,也未尝不可。笔者在斯德哥尔摩一美术馆中曾亲见瑞典国王的‘手谕’及‘御笔’。据刚从莫斯科返国的上海社科院周士林先生作证,他在当地的一个美术馆中也曾见过‘判决书’一类的展品。这在西方美术馆中是不乏其例的。”
意思就是说,这里并非误译。
于是我就找来漓江出版社所出周启超的译本,这几句他是这样译的:
“从十四世纪开始,一些作品的色彩处理是如此讲究,如此精雅,以致它们可以被看成是现代派的作品。收藏品中的一绝——十五世纪初名画家鲁勃廖夫的一件稀世杰作:天使状的三圣像(圣父、圣子、圣灵),那种和谐而生的温柔,那种拉斐尔式的完美,令人流连忘返。”(第139页)
这里没有“判决书”的影子。我猜想,这大约是“处理”一词的误译吧。
一本书有点误译,并不要紧,可怕的是为误译辩护,硬要说在西方美术馆是展出判决书的,这对于提高译者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