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页)
了巴比伦是整个近东地区的国际中心。
在耶路撒冷,尼布甲尼撒将流亡国王的叔叔西底家推上了王位。公元前594年,西底家去巴比伦向尼布甲尼撒朝拜,但是,他一回来就发动了叛乱。先知耶利米不断规劝国王,他警告说巴比伦人会摧毁这个城市。尼布甲尼撒挥师南下。西底家向埃及人求助,埃及人只是派了极少的人来进行增援,而这些人很快就被打败了。耶利米注意到耶路撒冷城内的恐慌和疑惧,他试图逃出去,却在城门口被逮捕了。在征询他的意见和以叛国罪将他处死之间徘徊不定的国王把他关在王宫下面的地牢里。尼布甲尼撒洗劫犹大长达十八个月'3',他把耶路撒冷留到最后处理。
公元前587年,尼布甲尼撒通过筑围墙、建堡垒将耶路撒冷包围起来。耶利米写道:“饥荒是城市的痛处。”年幼的孩子“饿昏在大街上”,并且已经有吃人的迹象:“我民的妇人倒成为残忍……慈悲的妇人,当我众民被毁灭的时候,亲手煮自己的儿女作为食物。”就连富人也很快绝望,《哀歌》的作者写道:“素来卧朱红褥子的,现在躺卧粪堆”,寻找食物。人们“像盲人一样”昏昏沉沉地在街上游荡。考古学家找到围城时期的一节下水管道:犹大人通常以小扁豆、小麦和大麦为食,但管道里的东西表明围城时人们吃的是植物和药草,因感染鞭虫和绦虫而病倒。
犹太历阿布月9日,即公元前586年8月,在围城十八个月后,尼布甲尼撒攻入这个城市,城市惨遭焚烧,可能是用燃烧的火把和箭点着的(在今犹太区的烟、灰和碳化木头层中发现了箭头)。而吞噬房屋的大火把官僚机构的印章——黏土印玺烤得如此坚硬,以至于它们在被烧毁的房屋中侥幸保存了下来。耶路撒冷没有逃过沦陷城市被劫掠蹂躏的命运,而那些被杀的人要比那些忍饥挨饿的人幸运:“因饥饿燥热,我们的皮肤黑如烤炉。敌人在锡安玷污妇人;他们吊起首领的手。”南部的以东人涌进城里抢劫,他们在废墟残骸中幸灾乐祸、纵情狂欢:“以东民哪,只管欢喜快乐……你必喝醉,以致露体。”据《诗篇》137记载,以东人鼓动巴比伦人“拆毁、拆毁,直拆到根基……拿你的婴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为有福”。巴比伦人摧毁了耶路撒冷,而耶利米在王宫底下的监牢里活了下来。
尼布甲尼撒:行毁坏可憎之人
西底家从紧挨西罗亚池的大门突围出去,向耶利哥前进,但巴比伦人抓住了他,把他带到尼布甲尼撒面前:“巴比伦王便审判他。巴比伦王在西底家眼前杀了他的众子,并且剜了西底家的眼睛,用铜链锁着他,带他到巴比伦去。”巴比伦人想必在国王的监狱里发现了耶利米,因为他们把他带到尼布甲尼撒面前,据说尼布甲尼撒审问了他,并把他交给主管耶路撒冷的帝国卫队司令尼布撒拉旦。尼布甲尼撒将两万名犹地亚人遣送到巴比伦,尽管耶利米说他把许多穷人留了下来。
一个月后,尼布甲尼撒命令他的将军摧毁这个城市。尼布撒拉旦“用火焚烧耶和华的圣殿和王宫,又焚烧耶路撒冷的房屋”,并且“拆毁耶路撒冷四周的城墙”。圣殿被毁,里面的金银器皿被洗劫一空,约柜也永远消失了。《诗篇》74中说:“他们用火焚烧你的圣所”,祭司们也在尼布甲尼撒面前被杀死。正如公元70年提图斯所做的那样,圣殿和王宫必定被推到了底下的峡谷:“黄金何其失光!纯金何其变色!圣所的石头倒在各市口上。”'4'
街道空无一人:“先前满有人民的城,现在何竟独坐。”富人变穷了:“过去锦衣美食的他们现在流落街头。”狐狸在贫瘠的锡安山上游荡。犹地亚人在《哀歌》中恸哭他们的流血牺牲,而“耶路撒冷……像一个月经来潮的妇女”,“她夜间痛哭,泪流满腮,在一切所亲爱的中间没有一个安慰她的”。
圣殿被毁似乎不只是一座城市的毁灭,它还意味着整个民族的终结。“锡安的路径,因为无人来守圣节而悲伤:她的城门凄凉,她的祭司叹息……锡安城的威荣。冠冕从我们的头上落下。”这似乎是世界的终结,或者像《但以理书》中解释的那样,是“行毁坏可憎的”。犹地亚人本应当像被自己的神辜负的其他民族一样从此消失,但他们想方设法将这场灾难转变为强化耶路撒冷的神圣性,创造末日审判原型的成长经历。对三大宗教来说,这个可怕的东西使耶路撒冷成为末日事件的发生地和迎接神圣王国到来的地点。这就是耶稣将要预言的启示录——从希腊语中指代“启示”的单词演变而来。对基督徒来说,它成为一个明确的、永恒的期望,而穆罕默德将尼布甲尼撒之破坏视为犹太人失去神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