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页)
,还需要来自本身的能力。学术上没有水平,研究工作没成绩,哪里有独立的底气?过去鲁迅、胡适、陈寅恪、傅斯年这一代人都是有自己的独立性的,说到底还在于他们学术上的成就。在一个浮躁的时代,很少有人下决心坐十年冷板凳去做研究工作,独立的底气从何而来?这就使我想起这次经济危机之前还有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大讲中国经济可以高速运行二十年以上,大讲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没什么影响,无论世界如何,我们仍可以独善其身,中国不会大起大落云云。这种对经济的错误预测使政府失去了调整经济政策的最好时机。这样的专家能独立起来吗?由他们领导的智库,能不缺钙吗?某些智库没有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是坐在办公室里靠上网收集资料,推测上面的意思而作出结论,没有自己的独立研究能力,能不缺钙吗?
智库有钙的关键还在于其本身的研究能力。你的研究成果正确、预期准确,有说服力,自然会得到社会公认,你独立的言论也自然会受到重视,基金会也乐于资助。这种独立也来自学习。对于国外的研究,我们不能言听计从,但亦要重视吸收别人有用的研究成果,不能一概否定。举一个例子,前几年国外盛行中国经济崩溃论,我们一律斥之为反华合唱中的一曲。崩溃论中确实有对中国问题的扩大和恶意倾向,但他们看出了中国经济过热所引起的后果,并提出了中国经济出现拐点的预测,许多观点还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作为官方表态,驳斥这种观点是必要的,但作为一个独立的智库,还是应该不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吸取其中可取的内容。智库的独立性正在于不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左右,能客观公正地看问题。
中国的发展需要有不同类型的智库,这需要制度的完善,也需要智库自身的努力。缺钙并不可怕,怕的是满足于缺钙,补钙需要外在环境,也需要内在努力。
创业板险上加险
创业板的最终上市引起股民的极大兴趣。但股民在进入创业板之前,必须了解它与主板有什么区别。
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是从事科技创新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是一项高风险的投资。这些企业规模小、风险大,不可能依靠自有资金,也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它们创业所需的资金来自风险投资公司、基金或者股市。在发达国家,股市成为这类企业筹资的主要渠道,美国的纳斯达克就是这种股市。这类企业的特点是高风险、高回报。如果创业不成功,筹来的资金就会付诸东流;如果创业成功,则有高收益。20世纪80年代网络兴起时,许多网络公司都是用这种方法筹资的。成功的固然有,但失败的也无计其数,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这类企业通过股市筹资的最大好处就是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企业本身或风险投资公司与基金也许无法承受如此大的风险,但通过股市把风险分摊到更多人的身上,承受风险的能力就强了,投资失败不至于引起社会震荡。同时,这些企业的收益由更多的人分享,也有利于社会和谐。而且,创业板的股民也成为这类企业投资的导向。大家看好你企业的项目,股票就有人购买;大家不看好你企业的项目,股票就没人购买,企业当然无法投资了。
从创业企业这种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来看,与普通股票相比,创业板的股票就是“险上加险”。创业板股票与普通股票有同样的股市风险。股市受宏观形势、企业业绩、政策走向,甚至流言蜚语的影响。这些因素很难准确预测。因此,股市的波动,甚至大起大落都很正常。“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这句股民极为熟悉的话,正是对股市风险的写照。但创业板的股票在这种风险之外还有另外一种风险,那就是创业企业从事科技创新的风险。而且,这些企业进入股市,这种风险就要被放大。这就使创业板的股票比一般股票的风险要大得多。如果说普通股票“有风险”,创业板股票就是“更有风险”,如果说普通股票进入“须谨慎”,创业板股票就是“须更加谨慎”。
那么,什么人适合进入创业板当股民呢?按照对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我们把人分为风险厌恶者、风险中性者和风险喜爱者。风险厌恶者是讨厌风险的人,这类人承受风险的心理能力弱,股市一有波动就心惊肉跳,这类人不适合进入创业板股市,甚至不适合进入普通股市。风险中性者比风险厌恶者承受风险的心理能力强一点,但也不适合进入创业板市场。只有风险喜爱者以承担风险为乐,要的就是那种刺激,最适合进入创业板市场。换言之,天生爱冒险的人应该成为创业板的主力股民。此外,承受风险的心理能力也与承受风险的实际能力相关。所以,资金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