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页)
就在这一天,2008年9月15日,中国政府也行动起来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从2008年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按照短期多调、长期少调的原则作相应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从2008年9月25日起,除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
这是中国央行近年来首度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这预示着,货币政策可能会变得更为宽松,以解决市场流动性吃紧的问题。
在这场灾难面前,人类历史上最默契的事情发生了,全球统一协同作战。
在金融废墟上重建
金融机构自救与政府救市背景是华尔街的震荡。这一次危机发生的范围之广,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从服务业到制造业,从金融业到汽车制造业,都渗透着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伤害。
从行业来看,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期货业都卷入其中,华尔街投资银行和一批机构投资者成为资产缩水最严重的群体。开始时只有个别房贷公司和中小型银行发生破产清算,而时至今日,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消失殆尽,剩下的摩根斯坦利和高盛也转型成为银行控股公司。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波及面呢?其实,这是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创新运动,遍布全球市场的衍生证券,成为加深危机的直接原因。在没有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信用违约互换等衍生品以前,住房信贷违约率的上升被限制在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的范围内,而且其影响往往是局部可控的。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情况,80年代以来,持有金融衍生品渐渐成为金融业界的时尚,不懂衍生品或者不持有衍生品的银行经理和基金经理,经常被嘲笑为落伍者。衍生品虽然丰富了金融市场投资品种,增加了投资银行的业务收入,但它们也使金融机构得以将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风险转移并分散到全世界,使其成为危机的载体。五大投资银行都曾是金融衍生品的热情支持者和推销者,如今它们不得不因此承受更多损失,甚至包括公司品牌和控制权。
金融危机中的资产价格迅速下降,为金融业并购重组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危机中重新瓜分市场和分配资源,几乎是发达国家金融业运行的定律。亚洲金融危机,就是金融列强瓜分亚洲诸国的实证。
此次危机也不例外,在各家投资银行资金告急的同时,主要商业银行就已经开始考虑收购这些金融机构的证券业务了。除美国银行、摩根大通以外,在此次危机中受影响较轻的非美国银行也迅速展开了收购行动。英国巴克莱银行仅用亿美元就收购了雷曼兄弟在北美的投资银行和资本市场业务。野村集团与雷曼兄弟达成协议,支付约亿美元收购其亚太地区和欧洲及中东地区业务。日本三菱金融集团也正在寻求购买摩根斯坦利20%股份的交易。大型银行正在以往日根本不可想象的低价,迅速瓜分美国证券业资产。
在这方面,日本汲取了自身“泡沫经济”的经验和教训,在收购和兼并美国资产方面,行动迅速,抄底快。美国金融市场的衰败,可能会导致全球金融市场格局的重新布局,形成诸强并存的格局。
通过这场金融危机,在未来一个时期内,我们可以预见国际金融业的竞争格局已经初现端倪,主要体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国际金融市场份额面临重新分配。美国投资银行的影响力呈下降趋势。欧洲和日本银行业以并购方式加快进入美国市场,而美国投资银行原有的海外市场,也成为本国银行业和欧洲及日本银行业争夺的目标。何况,伦敦金融市场本身在国际金融市场就有非常强的影响力。
第二,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混业经营模式将成为金融业主流模式。美国的分业经营模式在很长时间内影响了各国的金融制度安排。鉴于美国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重要地位,以美国大型银行为主导的混业经营模式确立以后,将进一步与欧洲原有的混业模式相融合,成为引导国际金融业的主流模式。
第三,金融业风险管理日趋复杂化。商业银行同时经营传统商业信贷业务与证券业务,特别是公众存款可能被用于金融衍生品业务,使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更加复杂化,监管当局和存款保险机构需要重新评估新模式对于公众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