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第2/4 页)
红砖生意非常红火,没有水源的地方,人们想法开渠引水。后来由于砖窑遍布西北大地,官府不得不作出限制,只允许在一定的区域内烧制砖块。过度开采,必然要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烧制红砖容易,炼制水泥就难了。水泥的成分以石灰石为主,占80%强,其次是黄泥土约占10%,石膏约5%,沙约为1%。这几种原料放入立窑之中烧制。立窑的要求与炼钢的高炉大同小异,技术含量极高,汪国机等人大有用武之地。
此时炼钢水平大有长进,对炼制水泥提供了很大的技术支持。经过多次试验,水泥产品终于出炉,就近浇筑一坪,果然是水泥。大伙欢呼雀跃,刘通也是喜悦不已。大功告成之日,给大头等人再记一功。
一些匠人喜极而泣。古代工匠的地位甚低,刘大人不以他们是三教九流,反而敬如上宾,待遇从优。不要说记功,光这份礼遇,就足以让人倾心。何况不少成就,本来就在刘大人的指导下获得。技师李原说道:“这些功劳应当归于刘大人,我等只不过出了一些蛮力,何功之有?”
刘通:“你们是大宋的人才,强国富民,靠的是科学文化、先进体制。你们不是一般的人才,更是科技人才,大宋离不开你们,我为你们感到骄傲,功劳归属你们。”刘大人的口中时常冒出一些新词,众人习以为常,有不明白的再向他请教,刘大人无有不答。
西北一带盛产石灰石和石膏,黄土遍地,水泥的原料极为丰富。难处在于石灰石的开采,有道是千锤万凿出深山,用钢钎铁锤开凿矿石,相当艰苦,产量有限。为此,特从火器坊拨出部分火药,协助开采矿石。除了石灰石,其他重要矿产的开采也用到火药。虽然此时的火药没有后世的威力强大,但比起徒手挖掘来说,那是胜过百倍千倍了。
有了红砖和水泥,人们的住房得以改善,军事设施得到扩建和完善,道路的修建更为便捷。水泥是官家特产,水泥炼制技术同样是一级机密。
通过水泥销售,官库的收入大为增加,增加的收入用于开采矿产,发展交通事业,形成良性循环。火药不再单纯用于军事,而是民用与军用并重。民用的见效快,收益颇丰,军用在于形成对敌的优势。目前的军用火器试验仍然是机密,在江南战役中,虽曾使用炸药、地雷、掷弹筒、初级火剪等火器,但辽、夏、金国不甚了然。
时光飞逝而去,转眼又是一年,西北的发展如火如荼。为了加强对辽国的进攻态势,1121年秋,西北制置署北移至河东路太原府,这已经比原来的计划推迟了将近一年。长安民众很是不舍,却能积极支持署衙乔迁。同年,金兵攻占了辽国半壁江山,辽国剩下的土地为南京道、西京道,以及西京以北、以西之地。辽国中京则处在金军的兵锋之下,随时有丢陷的可能。
公元1122年,宣和四年春,新建的太原军营投入使用。太原军营的规模远远小于长安军营,此时尚未全部竣工。其师资和设备的一部分来自长安,其他师资从西北各地和汴京抽调。刘通的设想是,将来把长安军营建成综合性的院校,太原军营则作为专门的军事院校。
综合性院校除了招聘社会各界人士任教,还预拟引进西方实证科学,聘请西域和欧洲学者担任教授。欧洲的罗马帝国,在古希腊文明的基础上,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较为完善。而东方的中国,科技虽然领先于时代,但是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引入西方的科学学术体系非常重要,这是千秋大业,绝不可忽视。
一日,刘通从军营回来,与周侗、公孙胜等人在陪刘越、刘奇二个小孩玩耍。康包、李逵二人走了过来,康包拿着一个面具,李逵拿着一个木偶小人。这二个家伙臭气相投,就像孟、焦不离。刘越一见面具,很是喜爱,刘奇却喜欢小木偶。康包、李逵二人一人抱着一个孩子,刘奇见李逵长着大胡子,用手去拔。
李逵说道:“怎么每回都来拔俺的胡子?”
刘奇:“你的大胡子太硬,会扎脸。”
李逵:“拔了不好看,拔掉了就变成水牛叔叔了。”
方东英:“铁牛还有孩子缘呢。”
李逵:“呵呵,别的孩子见俺就躲,这孩子跟俺投缘。”
方东英跟阿碧情同姐妹,以前暗慕过刘通,如今二十出头了,还没婆家。方铁山每提起婚事,她就以出家相拒。去年秋天,方东英来西北找阿碧相聚。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方女的情思慢慢地淡了,可也不想走。
周侗:“铁牛成个家,也有孩子可疼。”
李逵:“嘿嘿,俺娘也在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