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2/4 页)
变,浑身颤抖。秦国大臣们感到奇怪,目光都集中到这位脸色发白的副使身上。
荆轲心知不妙,但仍保持镇静。他笑着回过头看了看秦舞阳,上前向秦王谢罪道:“他是北番蛮夷的下等人,从未见过天子,故而发抖,望大王稍微宽容,让他能完成使命。”
秦王听了,方才释然。其实他对樊於期死不死的不大关心,关心的是不劳而获的土地,便吩咐荆轲:“把舞阳所持地图取来。”
荆轲走下台阶,从秦舞阳手中取过地图,呈递上去。秦王激动不已,展开卷轴细细观看。当地图完全展开时,就出现了一个经典成语——“图穷匕见”!
这是秦廷有史以来罕见的外交事故!
没等秦王有所反应,荆轲左手死死拉住秦王衣袖,右手抓过匕首,猛地向秦王刺去。
可惜荆轲太过紧张,没有刺中。秦王大惊,急切中抽身而起,因用力过猛竟然挣断了衣袖。
刺客贴身,命在旦夕。秦王一边闪避,一边伸手拔剑。他这剑,名叫鹿卢,长达八尺,情急之下竟一下子拔不出来!
咫尺之间,哪有什么天子与平民之别,全是以勇气相搏。荆轲挥舞匕首,追赶秦王,秦王只得绕着柱子躲避。群臣完全被突发事件吓呆了,束手无策,各个失态。按照秦国法律,大臣在殿上,不得携带任何兵器,宫禁卫兵“郎中”虽然持有武器,但只能立于殿下,秦王不下令就不能上殿。
秦王跑得气喘吁吁,哪里能分神命令卫兵上殿?于是在秦廷上,就出现了卡夫卡式的幽默——在警卫最森严的地方,秦王的安全最无保障。
大臣们想找点砖头瓦片来投掷荆轲,可是殿上哪有这些东西?只好徒手去抓荆轲。荆轲此时已进入忘我状态,神勇非常,几个大臣怎能拦住他。
此时,御医夏无且(音“拘”)回过神来,他手上正捧着一个药箱,连忙把药箱向荆轲砸去。荆轲没防备,用手臂一挡,也就分了一下神。
第二十五章逆潮流而动的绝世英雄(4)
秦王正绕着柱子跑得晕头转向,此时有了一个喘息机会,连忙拼命拔剑,但这剑实在太长,还是拔不出,惶急中不知怎么办才好。忽然有人对他大喊:“大王背剑,大王背剑!”
秦王被提醒,忙把剑鞘移到背后,右手从头顶伸到背后一拔,利剑果然出鞘。
这才是“扬眉剑出鞘”,既然要较量匹夫之勇,那就来吧!
荆轲的匕首,不过一尺八寸;秦王这剑,可是有八尺之长。嬴政的功夫也是了得,一剑就斩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受重伤倒地,知道此番休矣,但又于心不甘,遂使出全身之力,将匕首向秦王投去,可惜偏了一点,投在了铜柱上,“砰”的一声火星四溅。
秦王这下来了精神,举剑连连击刺,眨眼间荆轲身上就连受八处剑伤。
荆轲自知事败,便倚柱而笑,坐在那里大骂:“事所以不成,皆因我想活捉你,逼迫你签下契约归还燕地,以回报太子。”
这时,侍臣们一拥而上,将荆轲击杀。而站在阶下的秦舞阳,早就被宫禁卫士们剁成肉泥了。
这一惊吓,可是不小,秦王闷闷不乐良久。
过了不久论功行赏,群臣受赏赐的和负有责任的,分别视当天表现而定。秦王还特别赐给夏无且黄金二百镒,说:“无且爱护我,所以才用药箱砸荆轲。”
“荆轲刺秦”,不幸以失败而告终。
这次失败是一种必然。秦的强大,以及它问鼎中原的趋向,是积累了几百年的历史能量,不是说挡住就能挡住的。再说,华夏大地上诸侯国割据、关塞林立,这个状况与民族的期待也有巨大悖逆。因此,强秦的脚步,不可能因为一次暗杀而终止。
当然了,荆轲所表现出来的抗暴精神,也有它独立的文化意义,并不一定要受上述“政治正确”的检验。
正因如此,后世对荆轲的评价,也就有了两种意见,正统派史家倾向于否定,说他是轻率行动、以卵击石,而讲究性情的知识分子则认为其忠勇可嘉。
至于说到细节,则所有的人都很惋惜,觉得行刺失败的一个具体原因,是由于荆轲“剑术疏”——这倒是真的。
回过头来,再说秦王嬴政吃了这一吓,头晕了好几天,不由对燕国恨之入骨,立刻增兵赵国旧地,援军与在那里的王翦部会合,集中了40万大军,跨过易水,要立时扫灭燕国。
燕太子丹与代王嘉联手,与秦军斗了几阵,完全不能抵挡。次年十月,秦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