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页)
接踵而至:他失了业,他觉得是俄国之行把他给毁了。然而,专业作家的运气变幻莫测。阿尔——斯波蒂伍德出版社买下了他的小说《画宫》的版权,乔纳森·凯普还委托他写一本塞缪尔·伯特勒的传记,计划在伯特勒百年诞辰之际发行。这时莫格里奇似乎时来运转了。
时来运转
倒霉的是《画宫》惹出了麻烦。《卫报》威胁说要以诽谤罪对他提出起诉,因为书中一个主要人物的性格过于接近《卫报》编辑C·P·斯科特。《画宫》的出版商不得不收回此书。莫格里奇又一次囊空如洗,他将不得不在自由作家生活的暗礁丛中挣扎度日。然而,就像先前发生的那样他又时来运转了:他接到了印度《加尔各答政治家》的邀请,欣然受命出任助理编辑。基蒂刚刚生下女儿范伦坦,她决定和孩子们留在伦敦,让养家糊口的丈夫一个人启程赴印度。
莫格里奇在加尔各答极其惦念家人,凄凄惨惨过了一年光景。多亏《旗帜晚报》以每周20镑薪金聘用他到“伦敦人日记”编辑组工作,从而使他结束了“流放生活”。回国后他在“伦敦人日记”编辑组遇到了布鲁斯·洛克哈特。洛克哈特是英国派往俄国的第一个间谍,他在1932年出版的《一个英国间谍的回忆录》中追述了他的冒险经历。他的传奇色彩深深地感染了莫格里奇,使他对早期谍报世界的奇谋秘计发生浓厚的兴趣。
莫格里奇一家搬到东萨塞克斯的巴特尔附近的沃林顿后不久,夫妇俩发觉分离使他们的爱情更加甜蜜,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此时他们膝下有了四个子女——三男一女。但是,莫格里奇很快又躁动不安起来,他离开了“伦敦人日记”编辑组,替《每日电讯报》撰写书评,为罗达夫人的《时间与潮流》捉刀代笔,又开始了一段自由作家的冒险生涯。他的脾气似乎生来就是如此,除了写作以外什么事也干不长。他们在沃林顿的生活过得十分简朴:不得不从井中打取洗衣水,提着水桶去远处取泉水饮用。生活虽说艰难困苦,但那是最快乐的一段日子。休·金斯米尔就住在附近,他和莫格里奇的友谊越来越深。他们俩一起开始为《夜与昼》写稿,那是一份由格雷厄姆·格林担任文学编辑的杂志。供稿人有伊夫林·华尔、奥斯伯特·兰卡斯特、伊丽莎白·鲍温、约翰·贝杰曼、安托妮娅·怀特和安东尼·鲍威尔,集中了现今文坛的众多光辉人物。
过时的情报课程
英国宣战后的那个星期一,莫格里奇报名参军,但当天下午他不得不打道回府,因为军队里只招收专业技术人员,他被坦率告知新闻工作职业不予考虑。他沮丧气愤地继续撰写评论。然而不久,他在情报部里谋得了一个职位。
莫格里奇对能为战争效力而感到高兴,他喜欢变幻莫测的工作。自从俄国梦破碎以来他第一次感到兴奋激动,准备接受战争可能带来的命运转折。他暂时收敛起他那躁动不安的老脾气,全身心地投入到富有刺激性的工作中去。他平生第一次决定为人民的共同目标展露他的才华,但这意味着他必须与基蒂和孩子们分离——这真给他出了一个难题。他极其坦率地写道:“我这么做不是被迫,也不是出于什么真正的责任感,而只是由于虚荣和冒险心理的缘故。我想,最为重要的是因为我想独自去干我所爱干的事情。”然而,后来他非常想念家人,变得异常消沉。
情报部在布鲁姆茨伯里区的伦敦大学新楼里草草成立。部里好像主要有两种人:一大帮进进出出的信使和拿着公文包忙忙碌碌的穿制服的人。莫格里奇在一个宣传部门工作,由于他有新闻工作经验和活跃的创造力,他赢得了同仁们的欢迎和尊敬。这个部门也吸收了别的作家:乔治·奥威尔,他在牛津街的英国广播公司录音棚里对印度和东南亚地区播音;格雷厄姆·格林,他也在情报部针对拉丁美洲地区展开工作。
(图片伦敦的景色)
格林和莫格里奇由于工作关系,彼此很熟。格林住在情报部附近一幢鸽笼似的狭小公寓里,莫格里奇有时候前去拜访他。如果留下来吃饭,他就会发现菜谱很简单,主食是香肠。他注意到格林不管境遇如何,好像总是过着最节俭的寄居生活,他很像是一个流亡者。二战后期他重逢格林时,格林所住的克拉彭公共宿舍在大空袭中已经被炸毁了,他的家人都搬到了乡下。在莫格里奇的印象中格林喜欢一个人独居。
几个月后,莫格里奇参加了汉普郡阿什维尔的陆军秘密警察部队。一旦穿上制服,在军纪约束下,他就感到这种呆板的生活令他很不自在,不免又向往在情报部里那段坐办公室喝茶的惬意日子。他学了一门安全情报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